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这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一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6分)
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一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  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10日至28日,已有湖北等9个省份降水量超过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
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1月10日至28日,已有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数超过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杨贵名介绍,与多年相比,今年这场暴风雪最大的特点就是雨雪天气过程时间间隔短。他说:“三九天雨雪天气频发并不少见,但是今年15天之内发生了三次过程,几乎是一星期一次,而且每次都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和雪,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造成近期大范围强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他分析,从中短期大气环流演变上来看,今年入冬以来冷空气比较频繁,暖湿气流活跃。尤其是1月份以来,中高纬度的环流以经向型为主要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此外,副热带系统偏强,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一方面是北方冷空气很活跃,另一方面南方的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而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介绍,从气候变化上来看,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是“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为什么今年大雪迟迟不肯“退去”?专家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大气环流的稳定。孙军说:“正是由于这段时间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才让雨雪天气近期不会出现明显转折。”
杨贵名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几种:一是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如蒙古国、贝加尔湖方向,冷空气较强,主要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二是冷空气团从西伯利亚方向过来,也会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但强度不如前者。还有一种,是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比如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的降雪过程。   
他说:“我国今年连续出现降雪过程,就是由于从西路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路贝加尔湖以东的冷空气在黄淮、江淮、江南北部一带相遇,再加上黄淮一带暖湿气流比较活跃,容易出现大的暴雪天气。”
要是换在我国北方,这次大范围降雪无论从降雪量还是持续时间来说,都并不稀奇,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了数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灾害。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
李维京建议,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加强建立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积极做好灾害防御措施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他认为,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节选自“新华网”)
对于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长时间大规模降雪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从极地等方向过来的冷空气活
动比较频繁,易使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B.今年副热带系统偏强,并且位置又偏西偏北,这样就易于暖湿气流北上,使从冰岛
自西向东而来的西南暖湿气流得以源源不断地向北部地区输送。
C.冷暖空气在我国黄淮、江淮、江南北部地带交汇,再加上黄淮一带暖温气流比较活
跃,这就为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寸雪天气创造了有利条件。
D.我国入冬以来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地区的暖湿气候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

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让这种雨雪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入冬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普降大雪,无论是从降水量还是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
都是比较罕见的,有的地区甚至是百年一遇。
B.在短短15天之内就有三次降雪过程,而且每次降雪都持续时间较长,降雪范围较
大,这种现象在我国南方是鲜有发生的。
C.我国这场大雪灾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拉尼娜”现象
的表现形式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
D.这种雪量大、范围广的降雪在我国北方并不少见,但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罕见的灾害,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就会
偏低,必然出现大范围降雪,发生灾害。
B.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雪灾,是由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造成的,因为这类冷空气容易
带来大范围降雪过程。
C.如果能建立有效的防寒机制,做好灾害防御措施,提高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
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D.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雪灾害成因越来越复杂,今后气象部门难以做好对低温、

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工作。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蚌壳使用强力黏合剂紧紧地黏附在岩石、船壳、码头上,这种黏合剂具有抗水性,并能黏附不规则物体。在蚌类强力黏附力的启发下,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聚合物胶黏剂,它可黏附在石头、木材、塑料、钢材等任何材料上。专家称,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类似功能材料的制作方法,这种胶黏剂主要优点在于更易制作,而且应用非常广泛。
研究小组设计出的这种胶黏剂类似于蚌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在它依附的任何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聚合物薄膜。无论有机材料还是无机材料,新型胶黏剂都能黏附。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两种化学成分胺和邻苯二酚可在用于神经递质的多巴胺中找到。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多巴胺自我组装成聚合物链,从而形成黏附的薄膜。
这种新型胶黏剂允许在任何物体表面涂布金属或其他功能性材料,如使物体抗菌或促进特定类型细胞生长的材料。这层涂料形成的膜非常薄,因此不会改变涂布对象的形状,这样就对外科器具进行无菌涂布而不损害其性能。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的另一项应用是净水过滤器,通过制作一种涂布胶黏剂的细小丸粒,当水淹没这些微丸时,胶黏剂就会将水中的毒性金属物质吸附出来。
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传统的光刻技术,该胶黏剂可刻蚀在复杂的环境表面。在物体表面进行金属盐洗后,金属将吸附在胶黏剂上,这为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提供了可能。通过在柔性衬底上进行沉积,这种电路可用于制作柔性显示器。
这种新型胶黏剂也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用它来制作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这些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差的导热性。通过将碳纳米管这样的导电材料用新型胶黏剂黏合起来,胶黏剂本身即可以作为热绝缘层。
这种胶黏剂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它只能在一定浓度的多巴胺和pH值条件下使用。
下列对文中所说的新型聚合物胶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黏合剂具有抗水性,并能黏附不规则物体。
B.它可黏附在石头、木材、塑料、钢材等任何材料上。
C.这种胶黏剂的主要优点在于更易制作,而且应用非常广泛。
D.它允许在任何物体表面涂布金属或其他功能性材料

下列对文中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胶黏剂可以在它依附的任何物体表面形成极薄的聚合物薄膜。
B.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将胶黏剂制作成细小丸粒应用在净水过滤器上,当水淹没这些微丸时,胶黏剂就会将水中的毒性金属物质吸附出来。
C.在物体表面进行金属盐洗后,金属将吸附在胶黏剂上,就可以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
D.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用胶黏剂来制作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因为它本身可以作为热绝缘层。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蚌壳使用的强力黏合剂黏着性很强,研究人员由此受到启发而设计出的新型聚合物胶黏剂的功效比它更强。
B.这种胶黏剂可以形成极薄的薄膜的特性使它在医学上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C.这种胶黏剂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只要多巴胺的浓度合适或者PH值适当,它就可以随意使用。
D.这种新型胶黏剂可以黏附任何材料,又很容易制作,因此必将受到科学家们的青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

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

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

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

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2.

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3.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阿庆
丰子恺①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跳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② --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
(原载1983年2月9日《文汇报》略有删减)
【注】①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
②上尺工凡六五乙仩②:中国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记音符号。

1.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阿庆对生活要求不高,做"柴主人"所得的百分之五的佣金,足够他一人衣食之用。他没有其他嗜好,把生活的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
B. 阿庆有空闲(半天工作),有学习条件(可免费听留声机),有表演舞台(夏夜的河沿),有崇拜者(一青年拜师),这些造就了他非凡的音乐才能。
C. 作者先写琵琶不如胡琴动人,钢琴不如小提琴好听,再写阿庆用构造简单的胡琴演奏,效果不亚于小提琴,最后水到渠成,点明阿庆心灵手巧。
D. 文章有很多对浙西乡土风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除了交代主人公阿庆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E.文章语言别有风味,有典雅的文言,如"商贾辐辏的市场"、"值得废然而罢",也有通俗的口语,如"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

2.

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

3.

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尺度
彭程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几乎多有的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
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的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唱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美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者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的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认为,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有尺度存在;即使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也有他们自己的尺度。
B. 第三段列举维特根斯坦、袁中郎的"另类"事例,并引用梭罗的名言,是为了证明"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观点。
C. 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D. 作者在文末运用两个问句,对忽视个性的流俗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就个性化生存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引人深思。

E.本文开篇提出"尺度"的话题,接着论述其"相对性",在阐析其"普遍性"中的"意外",而后提示出"尺度的核心是个个性"。

2.

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

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这句话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