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又乡人也,未尝以私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①座主:主考官。 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
④一贯: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赓疏乞留鲤,不报报:报答 |
B.稽先朝典制稽:考察 |
C.鲤力言非故事故事:先例 |
D.旋进左赞善旋:不久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沈鲤“鲠亮”的一组是 ( )
①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 ②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
③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 ④至鲤,一切格之
⑤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 ⑥而时行衔鲤不附己,亦忌之
A.①②③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鲤很有远见和谋略。师尚诏作乱,攻占归德又向西逃去后,沈鲤估计贼人还会再来,于是告诉驻守大臣严加防守,后贼人果然返回。 |
B.沈鲤忠君爱国。八十岁的时候,皇帝派遣官吏探望他,他不仅上奏答谢,而且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 |
C.沈鲤关心百姓疾苦。在皇帝因担心旱灾而想要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时,沈鲤怕增加百姓负担而向皇帝进谏。 |
D.沈鲤很有才学。他曾非常详尽地解释《太子颂》的大义。神宗即位,讲官中只有他的陈说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2)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纲抚棺号恸,为瘗讫讫:完毕 |
B.后勇废,文帝切让让:责备 |
C.歆事王浅,有阙必诤诤:纷争 |
D.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幸:希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②太子为立碑。
C.①故以歆及窦诞佐之。②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C.①且有功,又可加罪乎?②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
D.①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②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
①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
②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③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④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⑤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⑥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
A.①③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他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为官,期间他都表现出了“直士”之风,其行为都得到了历朝统治者的肯定和嘉奖。 |
B.在担任太子洗马期间,李纲极力主张将失职且误导太子的唐令则治罪,但是遭到了太子的阻拦。为避免让唐令则继续祸害太子,李纲将这件事禀告了皇帝。 |
C.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李元吉在宇文歆的帮助下弃城逃跑,并州很快沦陷。高祖对此很生气,要杀掉宇文歆,幸得李纲劝阻才作罢。 |
D.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皇帝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一直辅佐太子。为表达对李纲的尊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每题2分,共8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数罟不入洿池。 |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 |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帝高阳之苗裔兮寡人之民不加多 |
D.或百步而后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D.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
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翻译文言句子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必:一定 |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夺:改变 |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愆:延误 | D.同守元气,所以老其师老:衰老 |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乃夜驰之沛公军 |
B.本各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蒙故业,因遗策 |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 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 |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①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译文:
②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①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謥詷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
注:①榇(chèn):棺材②謥詷,人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霸为帅,屯于开阳屯:驻扎 |
B.霸敬异周,身诣令舍诣: 来到 |
C.周得其罪,便收考竟 考:拷打 |
D.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逆:阻止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祖之讨吕布也俯察品类之盛 |
B.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
C.清定海岱,功莫大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霸与战于逢龙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臧霸“勇壮”的一项是( )
①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 ②因与父俱亡命东海
③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 ④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
⑤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 ⑥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又把他藏匿起来, 太祖点名搜索,在臧霸那里找到了吕布。 |
B.在兖州叛乱中,徐、毛二人背叛太祖,后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太祖命刘备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对刘备说的一席话,使太祖改变了主意。 |
C.臧霸非常尊敬下邳令武周,曾到其舍作客。后来臧霸从事謥詷不遵守法度,武周就拘押拷打謥詷。霸却没有怪罪武周,反而更加亲善。 |
D.张辽讨陈兰,臧霸被调到皖地,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阻止臧霸于夹石,被臧霸击败。孙权遣数万人分兵救陈兰,闻知霸军在舒城,立即撤军。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赵秦公韬有宠于赵王虎,欲立之,以太子宣长,犹豫未决。宣尝忤旨,虎怒曰:“悔不立韬也!”韬由是益骄,造堂于太尉府,号曰宣光殿,梁长九丈。宣见而大怒,斩匠,截梁而去;韬怒,增之至十丈。宣闻之,谓所幸杨柸、牟成、赵生曰:“凶竖傲愎乃敢尔!汝能杀之,吾入西宫,当尽以韬之国邑分封汝等。韬死,主上必临丧,吾因行大事,蔑不济矣。”柸等许诺。
秋,八月,韬夜与僚属宴于东明观,因宿于佛精舍。宣使杨柸等缘梯而入,杀韬,置其刀箭而去。旦日,宣奏之,虎哀惊气绝,久之方苏。将出临其丧,司空李农谏曰:“害秦公者未知何人,贼在京师,銮舆不宜轻出。”虎乃止,严兵发哀于太武殿。宣往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观尸,大笑而去。收大将军记室参军郑靖、尹武等,将委之以罪。
虎疑宣杀韬,欲召之,恐其不入,乃诈言其母杜后哀过危惙;宣不谓见疑,入朝中宫,因留之。建兴人史科知其谋,告之;虎使收杨柸、牟成,皆亡去;获赵生,诘之,具服。虎悲怒弥甚,囚宣于席库,以铁环穿其颔而锁之,取杀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动宫殿。佛图澄曰:“宣、韬皆陛下之子,今为韬杀宣,是重祸也。陛下若加慈恕,福祚犹长。若必诛之,宣当为彗星下扫邺宫。”虎不从,积柴于邺北,树标其上,标末置鹿卢,穿之以绳,倚梯柴积。送宣其下,使韬所幸宦者郝稚、刘霸拔其发,抽其舌,牵之登梯。郝稚以绳贯其颔,鹿卢绞上。刘霸断其手足,斫眼溃肠,如韬之伤。四面纵火,烟炎际天,虎从昭仪已下数千人登中台以观之。火灭,取灰分置诸门交道中。杀其妻子九人。宣小子才数岁,虎素爱之,抱之而泣,欲赦之,其大臣不听,就抱中取而杀之。儿挽虎衣大叫,至于绝带,虎因此发病。又废其后杜氏为庶人,诛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车裂节解,弃之漳水。洿其东宫以养猪牛。东官卫士十馀万人皆谪戍凉州。先是,散骑常侍赵揽言于虎曰:“宫中将有变,宜备之。”及宣杀韬,虎疑其知而不告,亦诛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尝忤旨忤:违背 |
B.韬由是益骄益:更加 |
C.贼在京师,銮舆不宜轻出轻:轻率 |
D.获赵生,诘之,具服诘:责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因行大事,蔑不济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虎乃止,严兵发哀于太武殿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C.使举衾观尸,大笑而去。某所,而母立于兹。 |
D.虎从昭仪已下数千人登中台以观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虎想立石韬为太![]() |
B.石宣前往参加石韬的丧事活动,不仅不哭,还“呵呵”窃笑,还把凶手郑清、尹武等人窝藏起来,准备让他们诬陷别人。 |
C.石虎怀疑石宣杀害了石韬,想召见他,又怕他不来,于是设下一个圈套,谎称他母亲杜后因悲哀过度而病危。 |
D.佛图澄劝石虎施以仁慈,宽恕石宣,理由是石宣、石韬都是他的儿子,今天如果为了石韬被杀而再杀了石宣,这便是祸上加祸了。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当尽以韬之国邑分封汝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宣不谓见疑,入朝中宫,因留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 及宣杀韬,虎疑其知而不告,亦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