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链接。
(1)默写课文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第一句:
最后一句:
(2)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______时代人。因为他们二人的传说,人们把__________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 。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语文大观
课文阅读吧。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__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课文。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肯定有不少人赞美,可他为什么偏偏说钟子期是知音呢?
(4)如果让你成为两人其中的一位,你希望成为谁,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诗人用“白玉盘”和“瑶台镜”描绘
2.从“呼”和“疑”字,我们能看到诗中儿童的形象。
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13%)
梁国杨氏子(),甚()。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儿应声答曰:“()。”(7%)
(1)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看出来的。(3%)
(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3%)
轻松阅读快车。
徐孺( )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yé)?”徐曰:“不然。譬( )如人眼中有瞳( )子,无此必不明。”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语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