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授徽州推官。居安自请试民事,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提刑使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居安遇事有不可,面争不少屈。知兴化军。既至,条奏便民事。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召为秘书丞。转对,言:“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
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编修官,兼权考功郎官。劾外戚郭倪、郭僎,窜岭表,天下快之。知太平州。时边患甫定,岁俭,汰去军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将副刘佑为怨家诣阙告密,置狱金陵,居安以书抵当权辩其冤,或谓“佑自诬服,得无嫌于党逆乎?”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事果白。
初,盗起郴黑风峒,罗世传为之倡,势张甚。湖南所在发兵扼要冲,义丁①表里应援,贼乏食,少懈,主兵者稍坚持之,则就禽矣。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贼喜,谋益逞。贼阴治械,外送款,身受官峒中,不至公府。义丁皆恚曰:“作贼者得官,我辈捐躯坏产业,何所得!”于是五合六聚,并起为贼矣。放兵四劫,江西列城皆震。朝廷调江、鄂之兵屯衡、赣,而命龙泉守军吉守节制焉。吉守率师往,几为贼困,池兵来援失利。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
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贼始惧,走韶州,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群盗次第平。居安之在军中也,赏厚罚明,将吏尽力,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江西人祠而祝之,刻石纪功。徙镇襄阳,以言者罢,闲居十有一年。
嘉定十五年,迁工部侍郎。时方受宝②,中朝皆动色相贺。入对,首言:“人主畏无难而不畏多难,土地玉宝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言极切至。居安以书生,于兵事不学而能,必诛寇,非苟然者。卒,累赠少保。
(选自《宋史·王居安传》,有删改)
【注】①义丁,官府派遣的兵。②时方受宝,指当时皇帝的玉玺失而复得。宝,指皇帝的玉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窜岭表,天下快之快:以……为痛快 |
B.时边患甫定,岁俭俭:太平 |
C.贼乏食,少懈少:略,稍微 |
D.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蹙:窘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②秦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
B.①将副刘佑为怨家诣阙告密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C.①居安之在军中也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D.①徙镇襄阳,以言者罢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居安的“擅长兵事”的一组是( )
①既至,条奏便民事 ②劾外戚郭倪、郭僎
③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 ④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
⑤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 ⑥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居安任江东提刑司干官时,遇到不可行的事情,面对无人敢触犯的提刑使王厚之,他当面力争,一点也不屈服。 |
B.王居安任太平知州期间,将副刘佑含冤入狱,他给当权的人写信为刘佑辩白,虽然遭人嫌疑,他也不为所动。 |
C.黑风峒的盗贼因为某些官员的错误做法而得到官府的任命,那些抛家舍业的官兵听说后,一怒之下也三五成群地起兵做贼了。 |
D.王居安统帅官兵依次平定了众盗贼,江西人建祠堂纪念他,刻石碑记载他的功劳,他却因此被贬到襄阳,在那闲居了十一年。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事果白。
(2)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
(3)人主畏无难而不畏多难,土地玉宝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
课内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 |
B.又不治其产业治:治理 |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行:辈分 |
D.与官属言,未尝名吏名:称呼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②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
C.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
D.郑当时曾位列九卿,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门庭冷落。晚年,担任汝南郡太守且在任上去世。 |
翻译
(1)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瘞旅文(节选)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注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注】繄:音yī,发语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就问讯北来事就:接近,趋向 |
B.明早,遣人觇之觇:窥视,探视 |
C.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将:将要 |
D.古者重去其乡去:离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携一子、一仆,将之任鹏之徙于南冥也 |
B.其能以无死乎吾其还也 |
C.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徒以吾两人在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的意思。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
B.这三个异乡人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凄苦哀伤之情。 |
C.吏目主仆三人之死,既有侧面虚写,也有正面实写。死因一直含含糊糊,没有交代明白。不过在作者看来“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以及“游子怀乡”都可能是吏目致死的原因。 |
D.本文虽然是作者在借吏目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过,他与吏目还是有些不同的,他能“达观随寓”,终于在异乡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
(2)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游灵岩天平山记
朱德润
①吴郡之西为湖,东为江,独灵岩天平为山之胜境。予昔陪宋尚书诚夫来游,距今十有七年矣。其山峦林麓陂池之美,盖尝粗记而未能再览其详也。
②至正已丑春暮,判簿顾君定之等,约余为山行。於城西之枫桥入,先抵吴安山下,即乘肩舆行。二三里至观音山,又行抵北山,还宿衍福精舍。
③明日,复就肩舆⑴,由吴安山左,度天平岭,瞻文正范公故祠:乔木森茂,异石林立。转过野桥村店,山回涧曲,樵歌牧唱,相与应答於翠微空旷之间,里人所谓鸡经山、虎子谷者,突然乎其左;琴台山献、羊肠岭者,兀然乎其右。迤值上陂陁,经荦确,皆陟险攀缘而上,直抵灵岩山永祚塔寺后。回望诸山,皆在其下;山色苍茫,湖光镜净,瞰飞鸢於木杪,睇云帆於天际。乃环山而归,复抵天平之白云寺。入拜范公祠下,出则日色已晡,烟光黯淡,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
④余谓定之曰:“人生聚散之踪,来不可期,去不可追。矧岁月奔驰⑵,一俯一仰,悉为陈迹,物是而人非者有矣。今则天和日晴,川朗山秀,心开而目明,意适而情畅,有朋侪足以倡和,酒肴足以献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则斯游也,不可以不记。”
注释:⑴肩舆:轿子。⑵矧:况且。
(选文有删节)概述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天平山的“山峦林麓陂池之美”体现在。
试对第③段中“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一句进行赏析。
下列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不知道这在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吗! |
B.怎么知道这不是在其他日子里来此观看美景! |
C.怎么能不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看到的美景! |
D.哪里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啊! |
阅读全文,概述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①陈元达,字长宏,后部人也。本姓高,以生月妨父,故改云陈。少而孤贫,常躬耕兼诵书,乐道行咏,忻忻如也。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②元海之为左贤王,闻而招之,元达不答。及元海僭号⑴,人谓元达曰:“往刘公相屈,君蔑而不顾,今称号龙飞,君其惧乎?”元达笑曰:“是何言邪?彼人姿度卓荦,有笼罗宇宙之志,吾固知之久矣。然往日所以不往者,以运期未至,不能无事喧喧,彼自有以亮吾矣⑵。卿但识之,吾恐不过二三日,驿书必至。”其暮,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人曰:“君殆圣乎!”既至,引见,元海曰:“卿若早来,岂为郎官而已。”元达曰:“臣惟性之有分,盈分者颠。臣若早叩天门者,恐大王赐处于九卿、纳言之间,此则非臣之分,臣将何以堪之!是以抑情盘桓,待分而至,大王无过授之谤,小臣免招寇之祸,不亦可乎!”元海大悦。
③在位屡进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而知也。刘聪即位,聪每谓元达曰:“卿当畏朕,反使朕畏卿乎?”元达叩头谢曰:“臣闻师臣者王,友臣者霸。臣诚愚暗无可采也,幸邀陛下垂齐桓纳九九之义,故使微臣得尽愚忠。昔世宗遥可汲黯之奏,故能恢隆汉道;桀纣诛谏,幽厉弭谤,是以三代之亡也忽焉。陛下以大圣应期,挺不世之量,能远捐商周覆国之弊⑶,近模孝武光汉之美,则天下幸甚,群臣知免⑷。”元达苦谏不从,忧愤而死。及其死也,人尽冤之。
注:⑴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⑵亮:通“谅”。⑶捐:除去。⑷免:同“勉”。
(《晋书•陈元达传》有删改)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吾固知之久矣()⑵卿但识之()
⑶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⑷既至,引见()下列各句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A.君其惧乎(《晋书•陈元达传》) |
B.其暮(《晋书•陈元达传》) |
C.及其死也(《晋书•陈元达传》) |
D.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 |
第②段中,元达的话使“元海大悦”的原因,可概述为。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⑵臣闻师臣者王。阅读全文,概括元达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