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也。”次问:“孔明言教何?”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齐桓次:等次 B.是知成败也一:相同,一样
C.孔明言教何碎:琐碎 D.而朝廷无援:依附于权贵,引为靠山

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例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翻译下列两句话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子寿。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不检节,寿案察之,无所容贷。乃使部从事专住王国,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动静失得,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视事三年,冀土肃清。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肃宗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郡多强豪,奸暴不禁。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莫敢干犯。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史,皆愿效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
复征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是时宪征匈奴,海内供其役费,而宪及其弟笃、景并起第宅,骄奢非法,百姓苦之。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宪怒,陷寿以买公田诽谤,下吏当诛。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伏见尚书仆射郅寿坐于台上,与诸尚书论击匈奴,言议过差,及上书请买公田,遂系狱考劾大不敬。臣愚以为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又台阁平事,分争可否,虽唐虞之隆,三代之盛,犹谓谔谔以昌,不以诽谤为罪。请买公田,人情细过,可裁隐忍。"书奏,寿得减死,论徙合浦。节选自《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放纵,类不检节类:皆
B.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迁:升官
C.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徙:迁移
D.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赍:把……作为见面的礼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以安宗庙,岂其私邪?
AB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虽唐虞之隆……不以诽谤为罪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吏
C.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郅寿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寿案察之,无所容贷。②视事三年,冀土肃清。③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
④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
⑤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
⑥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郅寿孝廉出身,以廉能见称,执法严明,其智策颇为皇帝赞赏。从冀州刺史断续作官到尚书仆射,名望较高。
B.郅寿多次向皇上报告窦宪的骄恣行为,并把他同王莽相比较,可惜最终没能惩治窦宪,反被判当诛,在何敞的帮助下,才得以流放合浦。
C.侍御史何敞认为,郅寿找机会讽刺窦宪的不法行为,也可算是份内的事。如果他不说,才不对呢o
D.郅寿在冀州管束诸王时,严于执法,不仅令藩国害怕,就是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各自收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馀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为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暹佐琛知后事知:主持 B.凡百后事,一以相属属:托付
C.握手殷勤,至于三四殷勤:热情周到 D.两人掣裾而入掣:牵,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高祖为拥之而授辔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崔暹被高欢父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①辟为开府谘议②留暹佐琛知后事
③觞再行,便辞退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⑤⑥
4.下面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因为弟弟高琛无
暇处理事务而委之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
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推荐的邢邵在世宗面前诋毁他,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因此,他更加受到世宗的器重。
C.崔暹敢于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高官贵戚,对此,高祖不但没有责备崔暹,反而在给邺下诸位权贵的信中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
D.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们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对世宗的过错常严肃而无保留地指出,世宗也因此改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②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①木主:灵牌。②虞、夏:虞舜、夏朝。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帮助
B、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厌恶
C、余甚惑焉:疑惑
D、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通“殂”,死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则群聚而笑之




B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吴之民方痛心焉




D

及饿且死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 )
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继帝位互让,不食周粟,崇尚神农、虞、夏都是“义”的思想表现。
B、作者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赞扬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C、作者以“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作类比,为伯夷、叔齐持义而饿死鸣不平。
D、本文“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竟以寿终”,与《窦娥冤》中“却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对“跖”的态度一致。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译:
⑵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
⑶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文长传袁宏道
徐谓,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③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櫱,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妇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有删节)
[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
②数奇(jī):指命运不好。
③永陵:指明世宗嘉靖皇帝。宋、元、明三代皆以陵名称谓已故皇帝。
④麴櫱(qū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这里指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试辄蹶蹶:挫折,失败。
B.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属:通“嘱”,嘱托,吩咐。
C.虽其体格时有卑者体格:身体健康状况
D.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牢骚:抑郁不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文长“数奇”的一组是()
①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②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櫱
③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④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⑤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⑥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蕙认为徐文长有奇才,胡宗宪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所作表文受到皇帝青睐;喜好谋划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
B.徐文长广博的阅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而胸中又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作诗歌匠心独出,文章见解独到,文气深沉去度严整;所画花鸟苍劲中透出姿媚,超逸有致。
C.徐文长傲视官场和权贵,官场中不拘礼节,葛衣乌巾,高谈阔论;权贵登门,有的拒不接纳;佯狂自虐,抱愤而死。
D.作者对徐文长的才华和人格大为赞赏,认为“无之而不奇”;对其不幸命运深表同情,说“斯无之而不奇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译文:

(2)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译文: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衰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或①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④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③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苟攸等曰:“诸君能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中华书局版)
注:①苟或:曹操的谋士。②太祖:曹操,其子曹丕称帝,追封其为魏太祖。③古时候称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候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智者审于量主量主:估量主人
B.多端寡要寡要:抓不住要害
C.必死于匹夫之手匹夫:才智一般的人
D.不使孤至此至此:到这里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月出于东山之上
B. 于是遂去之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以待其变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又从攻谭于南皮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郭嘉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①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②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③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④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⑤唯奉孝为能知孤意⑥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政治大动荡的时代,郭嘉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察选择自己的“主公”。他先是北见袁绍,后来又投靠曹操,表现了郭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择主原则。
B.郭嘉是由于苟或的推荐才得到曹操的赏识的,他擅长于分析时局形势以及各个政治军事集团内在的矛盾,有利于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决策,从而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C.“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后对是否乘胜追讨谭、尚作出的分析,这个看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人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了郭嘉料事的准确,最终使得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D.曹操在郭嘉去世后南下荆州,结果“于巴丘遇疾疫,烧船”,惨败后的曹操想起了这位年轻而又诡奇的谋士,也令人对郭嘉能够一瞥之下看出他人肺腑的惊世才能产生无限遐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霄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