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其冬,予客过池,而予记之。
君之治堂,易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
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得于己,故谓之德。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
今君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
(选自曾巩《思政堂记》,有删节)

(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
(选自《宋史·曾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予记之属:请托 B.辟而之即:走近
C.其应五方:方法 D.安石声誉未振:(引起)震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于其身也,耻师焉
B.少王安石游臣尝从大王燕王会境上
C.施用素学,修其政日削月割,趋于亡
D.自以为不足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第①段文字简洁,内容丰富:点明了“思政堂”的由来、位置,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着意突出“思于此”三字,为后文议论铺垫。
B.甲文中第②段首句从“治此堂”说开去,末句的“则”字总结概括“思政堂”的本心,文意由“治堂”写到“治民”,题旨随之得以揭示。行文多神采颇耐读。
C.甲文中第③段归结于“思”与“行”的联系,笔触仍照应第一段的“思之于此”。争端虽纯然说理却不觉空泛,隐含着对王君“治堂”、“治民”的又一次肯定。
D.乙文中曾巩认为王安石虽然敢作敢为,但是难于改过:吕公著认为曾巩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两人不被朝廷重用。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
(2) 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B.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只是。
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蹙:收紧。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诸侯王。

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暴见于王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③不若与众 ④今王田猎于此 ⑤何以能鼓乐也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快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所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染于苍则苍:深青色
B.宗庙破灭,无后类绝:全然
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淳谨:敦厚谨慎
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比周:结党营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舜染许由、伯阳不求闻达诸侯。
B.此五君者染当又令吴广之次旁丛祠中
C.其行理也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必谨所堪者,此谓也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
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C.《所染》文气贯穿,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例,将圣王和暴君,贤臣和好佞基本相对。
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5分)
(2)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曾祖琼,祖继勋,皆有勋王室,至节度使。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异日必以为配。既长,遂成昏濮邸。生神宗皇帝、岐王颢……治平二年册为皇后。
后弟内殿崇班士林,供奉久,帝欲迁其官,后谢曰:“士林获升朝籍,分量已过,岂宜援先后家比?”辞之。神宗立,尊为皇太后。帝累欲为高氏营大第,后不许。久之,但斥望春门外隙地以赐,凡营缮百役费,悉出宝慈,不调大农一钱。
元丰八年,帝不豫,浸剧,宰执王珪等入问疾,乞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珪等见太后帘下。后泣,抚王曰:“儿孝顺,自官家服药,未尝去左右,书佛经以祈福,喜学书,已诵《论语》七卷,绝不好弄。”乃令王出帘外见珪等,珪等再拜谢且贺。是日降制,立为皇太子。又阴敕中人梁惟简,使其妻制十岁儿一黄袍,怀以来,盖密为践阼仓卒备也。
哲宗嗣位,尊为太皇太后。从父遵裕坐西征失律抵罪,蔡确欲献谀以固位,乞复其官。后曰:“遵裕灵武之役,涂炭百万,先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能寐,圣情自是惊悸,驯致大故,祸由遵裕,得免刑诛,幸矣。先帝肉未冷,吾何敢顾私恩而违天下公议!”确悚悚而止。
廷试举人,有司请循天圣故事,帝后皆御殿,后止之。又请受册宝于文德,后曰:“母后当阳,非国家美事,况天子正衙,岂所当御?就崇政足矣。上元灯宴,后母当入观,止之曰:“夫人登楼,上必加礼,是由吾故而越典制,于心殊不安。”但令赐之灯烛,遂岁以为常。
侄公绘、公纪当转观察使,力遏之。帝请至再,仅迁一秩,终后之世不敢改。又以官冗当汰,诏损外氏恩四之一,以为宫掖先。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
宋用臣等既被斥,祈神宗乳媪入言之,冀得复用。后见其来,曰:“汝来何为?得非为用臣等游说乎?且汝尚欲如曩日,求内降干挠国政耶?若复尔,吾即斩汝。”媪大惧,不敢出一言。自是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元祐八年九月,属疾崩,年六十二。
(《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节)
注释:①宝慈即宝慈宫②大农:北宋管理财政的部门③官家: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不豫,浸剧:厉害
B.太后权同听政,帝之颔:点头同意
C.从父遵裕坐西征失律抵罪从父:跟随父辈
D.有司请循天圣故事故事:先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王出帘外见珪等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珪等再拜谢贺示赵弱怯也
C.是由吾故越典制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D.后见来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皇后因母亲的关系自小就生活在宫中,因与英宗皇帝同岁而被指婚。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临朝“执政”的女性之一。
B.在儿子病重期间,高氏从谏如流,当机立断,“阴敕”“密”可见临危不乱,安排周密,表现出她非凡的理智、才能,因此,听政九年,天下太平。
C.从做皇后到做太皇太后,其间,高氏拒绝提拔自己的弟弟、侄子,多次拒绝为家族修建府邸,拒绝宽恕自己的娘家人,表现了这位女性的高尚品行。
D.高氏公私分明,以身作则,如自己出钱利用朝廷赏赐的“隙地”为“高氏营大第”,不用国家一分钱;力行节约,拒绝使用上供之物等;加之她执政能力,“女中尧舜”,名副其实。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肉未冷,吾何敢顾私恩而违天下公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用臣等既被斥,祈神宗乳媪入言之,冀得复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罗通,字学古,吉水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巡按四川。都指挥郭赟与清军御史汪琳中交通为好利,通劾奏,逮治之。三殿灾,偕同官何忠等极陈时政阙失。忤旨,出为交耻清化知州。
宣德元年,黎利反,王通战败,擅传檄割清化、迤南畀贼。贼方围清化,通与指挥打忠坚守,乘间破贼,杀伤甚众。贼将遁而檄至,通曰:“吾辈杀贼多,出城必无全理,与就缚,曷若尽忠死。”乃与忠益固守。贼久攻不下,令降将蔡福说降,通登陴大骂。贼知城不可拔,引去。及还京,宣宗大奖劳之。
景帝监国,以于谦、陈循荐,起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俄进郎中。帝即位,进右副都御史。也先犯京师,别部攻居庸甚急。天大寒,通汲水灌城,水坚不得近。七日遁走,追击破之。
景泰元年召还。时杨洪督京营,命通参军务兼理院事。言:“诸边报警,率由守将畏征调,饰诈以惑朝廷:遇贼数十辄称杀败数千。向者德胜等门外不知斩馘几何,而获官者至六万六千余人。辇下且然,何况塞外。且韩信起自行伍,穰苴拔于寒微,宜博搜将士中如信、苴者,与议军事。若今腰玉珥貂,皆苟全性命保爵禄之人,憎贤忌才,能言而不能行,未足与议也。”意盖诋谦与石亨辈。谦疏辨,言:“概责边报不实,果有警,不奏必致误事。德胜门外官军升级,惟武清侯石亨功次册当先者万九千八百余人,及阵亡三千余人而已,安所得六万之多?通以为滥,宜将臣及亨等升爵削夺。有如韩信、穰苴者,乞即命指荐,并罢臣营务,俾专治部事。”疏下廷议。廷臣共言谦及石亨、杨洪实堪其任;又谓通志在灭贼,无他。帝两解之。寻敕谦录功,不得如从前冒滥,盖因通言而发也。给事中覃浩等言通本以知兵用,不宜理院事,乃解其兼职。
塞上军民多为寇所掠。通请榜诸边能自归者,军免戍守三年,民复徭役终身。又请悬封爵重赏,募能擒斩也先、伯颜帖木儿、喜宁者。已,又言:“古之将帅务搜拔众才,如知山川形势者可使导军,能腾高越险者可使觇敌,能风角鸟占者可使备变。今军中未见其人,乞敕廷臣各举所知,命总兵官杨洪、副将孙镗同臣考验。”诏皆行之。
天顺三年致仕。成化六年卒。赐祭葬如例。
(节选自《明史·罗通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旨,出为交耻清化知州杵:抵触,不顺从
B.贼知城不可拔:攻取
C.并罢臣营务,专治部事俾:使
D.民徭役终身复:恢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忠益固守今其智反不能及
B.获官者至六万六千余人泉涓涓始流
C.未足议也微斯人,吾谁
D.能腾高越险可使觇敌廉颇,赵之良将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通是吉水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担任御史职务时,罗通发现都指挥使郭赞和清军御史汪琳中互相勾结就上奏弹劾,朝廷逮捕并治了郭赞的罪。
B.宣德元年,罗通与指挥打忠在王通战败割让土地给黎利的情况下,坚守清化城,打败了叛军的进攻。回到京城后罗通受到宣宗皇帝的奖赏和犒劳。
C.罗通在景泰元年参知军务并兼理都察院时,曾经上疏要求严肃军纪,杜绝冒领军功,同时建议从军中选拔优秀人才。皇帝听从了罗通的建议。
D.罗通曾经请求皇帝用高官厚禄招募能够擒杀也先、伯颜帖木儿和喜宁的人。不久,罗通又进言希望能选拔那些具备引导、侦查和预警等才能的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将遁而檄至,通日:“吾辈杀贼多,出城必无全理,与就缚,曷若尽忠死。”
(2)诸边报警,率由守将畏征调,饰诈以惑朝廷,遇贼数十辄称杀败数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
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五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诸处。嗣昌父子不附奄,无嫌于东林。侍郎迁安郭巩以逆案谪戍广西,其乡人为讼冤。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
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说,欲专委重文灿,文灿顾主抚议,与前策牴牾。帝谯让文灿,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则曲为之解。乃上疏,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为灭贼之期,帝可其奏。
贼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畴纵贼。嗣昌因言于帝曰:“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变色曰:“督、理二臣但责成及时平贼,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至明年三月,嗣昌以灭贼逾期,疏引罪,荐人自代。帝不许,而命察行间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熊文灿兼办江北、河南、湖广贼,抚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山,剿抚俱有功,应免罪。诸巡抚则河南常道立、湖广余应桂有功,陕西孙传庭、山西宋贤、山东颜继祖、保定张其平、江南张国维、江西解学龙、浙江喻思恂有劳,郧阳戴东旻无功过,凤阳朱大典、安庆史可法宜策励图功。总兵则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无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学、宁夏祖大弼无功过。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变蛟、光先贬五秩,与大弼期五月平贼,逾期并承畴逮治。大典贬三秩,可法戴罪自赎。”议上,帝悉从之。
(节选自《明史·杨嗣昌吴姓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移山海关兵备饬:整齐
B.无于东林嫌:仇怨
C.帝其才异:奇怪
D.朝士洪承畴纵贼尤:尤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其乡人讼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
B.解散其党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既已任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帝可奏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嗣昌父亲杨鹤,总督陕西时被逮捕,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代替父亲受死,他父亲得以免除死刑。
B.中原发生饥荒,到处发生暴乱,杨嗣昌请求开采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务,多有所规划、谋议。
C.杨嗣昌因为其他官员消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要求他人承担过错,并自荐代替他人,皇帝不答应。
D.杨嗣昌向皇帝上疏建议曹变蛟、左光先跟祖大弼限期平定盗贼,超过期限连同洪承畴一起逮捕法办。

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2)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
(3)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