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日:"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 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 犯 . 颜 .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 抵 . 极 . 刑 .,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 史。上谓侍臣曰: "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 间, 三覆已讫。又,古刑人 ,君为之彻乐 减 . 膳 .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在可矜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 "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捕之,少涉疑似,皆拷 讯取服,凡二千余人, 帝悉令斩之, 大 . 理 . 丞 . 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日:"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B.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C.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D.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
B. |
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
C. |
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
D. |
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
B. |
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
C. |
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
D. |
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净;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练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__________金丝八宝攒珠髻,_____________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_________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______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依次排列在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绾着 戴着 带着 系着 | B.戴着 绾着 带着 系着 |
C.绾着 系着 戴着 带着 | D.戴着 绾着 系着 带着 |
这段文字描写王熙凤上场,作者没有采用的写法是( )
A.语言描写 | B.心理描写 | C.侧面烘托 | D.肖像描写 |
这段文字对王熙凤的肖像进行了具体细腻的描写,从内容上说,这个肖像描写( )
A.旨在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
B.旨在表现王熙凤姿容俏丽。 |
C.旨在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
D.旨在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贾母的这句话说明了( )
A.贾母对王熙凤没有好看法。 |
B.王熙凤在贾府没有地位。 |
C.王熙凤性格泼辣,话不饶人。 |
D.王熙凤是一个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左仲甫事
张惠言
霍丘知县阳湖左君,治霍丘既一载,其冬有年。父老数十人,来自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稉,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君呼之入,曰:“父老良苦,曷为来哉?”顿首曰:“边界之乡,尤扰益偷。自耶之至,吾民无事,得耕种吾田。吾田幸熟,有此新谷,皆耶之赐,以为耶尝。”君曰:“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则又顿首曰:“往耶未来,吾民之猪鸡鹅鸭,率用供吏,余者盗又取之。今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为吾民畜也,是耶物非民物也。”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皆欢舞而去,曰:“本以奉耶,反为耶费焉。”士民相与谋曰:“吾耶无所取于民,而禄不足以自给,其谓百姓何?请分乡为四,各以月入米若薪。”众曰:“善。”则请于君,君笑曰:“百姓所以厚我,以我不妄取也,我资米若薪于百姓,后之人必尔乎索之,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不可。亳州之民,有诉于府者曰:“亳旧寡盗,今而多,其来自霍丘。霍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嘉庆四年十二月,霍丘有吴生在京师,为余说如此。
余同年友仁和汤吉士金钊告余曰:“往岁北来,道凤、颍间,往往询其民人繇俗。有刑狱不当、赋役无节者,民曰:‘非霍丘左耶来,谁与辨之?’有风俗乖忤、水旱冤抑者,又曰:‘非霍丘左耶来,吾属不安乐矣。’曰:‘霍丘左耶能为河南省治狱。’吾不识左君何如人也。”余曰:“吾友左君二十余年,其为人守规矩,质重不可徙,非有超绝不可及之才,特以其忠诚悱愉之心,推所学于古者而施之,治效遂如此。今之为治者,辄曰儒者迂阔,患才不任事。以吾观左君,迂阔人也,如其才,如其才!”
左君名辅,字仲甫,以进士分发安徽为知县。初为南陵,调霍丘。嘉庆三年,坐征南陵钱粮不如期,落职。入见,仍用知县。未补,又坐征霍丘钱粮不如期,落职。巡抚为请,天子知其名,特许补合肥县云。吴生,名书常,亦笃实君子人也。
(选自《茗柯文三编》,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劳:劳烦 |
B.我资米若薪于百姓薪:获取钱财 |
C.有刑狱不当、赋役无节者节:节制 |
D.坐征南陵钱粮不如期坐:因……而犯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推所学于古者而施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有风俗乖忤、水旱冤抑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以进士分发安徽为知县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中,百姓称呼左仲甫为“耶”,“耶”是主人得意思,这称呼表达来人民对他的爱戴之情;作者称其为“君”,流露了作者对左君的尊重。 |
B.左仲甫善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南陵、霍丘一带,亳州的百姓也希望他来治理,而且在凤阳、颍川一带依旧能感受到那样的影响。 |
C.左仲甫治理霍丘,受到百姓的欢迎。在获得丰收以后,大家带着食物来感谢左仲甫,他也欣然接受了大家馈赠的食物。 |
D.张惠言通过文章塑造了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清官形象,在对左仲甫赞不绝口的同时,流露了“以儒者治天下”的政治心声。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霍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
⑵今之为治者,辄曰儒者迂阔,患才不任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①。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①此处指陆羽的塑像。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间,署羽伶师署:官府 |
B.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期:约定 |
C.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工:擅长 |
D.岂徒尝镜水之鱼徒:仅仅 |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B.羽野服挈具而入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C.命奴子与钱,羽愧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D.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 |
B.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 |
C.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 |
D.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2)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3)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
B.此岂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冀:希望 |
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兹六年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B.若屡为之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
C.约其自归以就死木欣欣以向荣 |
D.乃罪大恶极臣乃敢上璧 |
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
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行本,沛人也。行本起家武陵国常侍,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未几,迁黄门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晏如:安然,平静 |
B.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夺:使之改变 |
C.愿陛不少宽假之假:宽容、宽纵 |
D.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数:计算、查点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行本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行本率吏民拒之②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③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④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⑤至尊……非为殿下作弄臣也
⑥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引
A.②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②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行本读书刻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也不能干扰他读书。 |
B.当高祖在殿前责打一位郎中时,刘行本进行了劝阻,皇帝马上就听从了刘行本的意见。 |
C.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治罪。 |
D.后来当太子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
(2)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