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选段一: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袒裼裸裎:袒裼,肉体袒露;裸裎,露身。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选段二: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去不义亡:逃跑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拼力厮杀
C.秦时与臣游,游:交游
D.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下面加点字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臣为韩王送沛公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孰与君少长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沛公“善于应变”和项羽“优柔寡断”的一组是

A.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B.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项王默然不应
C.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②项王默然不应

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D.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翔,字子振。太祖(后梁朱温)补以军职,非其所好,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太祖春昭宗自岐还长安,昭宗召翔与李振升延喜楼劳之,拜翔太府卿。
太祖已破越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和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归而忿躁,杀唐大臣几尽,然益以翔为何信任。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太祖即位,以唐枢密院故用宦者,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迁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拜翔中书侍郎、同中学门下平章事。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曰:“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岩等以翔为怨言,遂不用。
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事,今急矣,勿以为怼,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事陛下如郎君,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近,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宗召翔与李振升延喜楼劳之升:登
B.多称疾,未尝省事省:懂得
C.有诏洗涤,将朝新君洗涤:赦免、免除
D.翔夜止高头车坊止:住宿、栖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宜持重以养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卿其教我当安归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不忍见宗庙之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敬翔为梁尽忠的一组是()
①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②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③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④若得乏材,愿得自效
⑤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
⑥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

A.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非常器重敬翔,既因为他的才能与勤于国事,也因为敬翔有要当的劝谏技巧。
B.敬翔认为自己追随先帝三十余年,而末帝待他只如朱家的老奴,同谋划策,但自觉皇帝不会听从他。
C.敬翔在末帝时实际上已被弃用,他曾上书以求自效,但没有结果。后梁危急时,末帝才想起他,但他已无力匡救。
D.敬翔批评李振枉为丈夫,而不知死节,自觉无面目再入后梁皇朝的国门,而自杀身

亡。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逾年,起知祥符县,司开封户曹,提拳京东常乎,入辞,留为库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姓怙势持官府怙:依仗、凭借
B.阴结党欲为内应阴:阴谋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D.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徇:示众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③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相同
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维岳故贳之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