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祖常徭咸阳徭:服徭役。 |
B.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与……交好。 |
C.从之客,因家焉家:安家。 |
D.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坐:坐下。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
B.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
C.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
D.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⑵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后面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 B.吾其还也 |
C.君知其难也 | D.又欲肆其西封 |
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 B.①②/③⑥/④⑤ |
C.①④/②③⑥/⑤ | D.①⑤/②⑥/③④ |
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例:夫晋,何厌之有
A.邻之厚,君之薄也 | 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C.以其无礼于晋 | D.竖子不足与谋 |
翻译语句
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
B.世祖善之善:赞同 |
C.为首为讳乎首:首领 |
D.半年可讫讫:完毕 |
下列句子全能直接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③⑤⑥ | D.④⑤⑥ |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
B.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于是向皇帝隐瞒罪过,结果因此被杀。 |
C.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 |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2)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②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②夷落:少数民族部落。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狱:案件 |
B.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适:刚刚 |
C.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贷:借钱 |
D.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诘:盘问,追问 |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衣着上又偶然染了被害人的血迹,且因被人指认为凶手而已招认,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向朝廷奏请免除了民夫赔偿损失。 |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杀之,杀一儆百。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2)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请简单概括有子的观点。
这两个选段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檥(yǐ):通“舣”,使船靠岸。②指王翳:(把项羽)指(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安营扎寨 |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归属 |
C.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③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④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⑤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⑥不忍杀之,以赐公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刚愎自用和多情善感的形象。而本文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几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优柔寡断、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的形象。 |
B.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
C.项羽面临败亡时,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
D.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作者凭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