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沙漠落曰
在暑假的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曰,那壮观的奇景,仍在脑海中萦绕。.
还没上火车的时候,就听到人说沙漠的傍晚是一个胜景,于是我就留心起来了。当列车刚刚驶上辽阔的腾格里大沙漠,正是夕阳西下的时间。在茫茫的沙海中奔波一天的太阳,此时又大又红,看起来也不似白天那般耀眼了。原来荒凉的沙漠,披上一层柔和的色彩,不再是白得刺眼的单一的沙光了。这时,天空中的云朵儿也似穿了一件淡黄色衫儿,漂浮不定。随着这件云衫儿色彩的加浓,橙红的太阳也渐渐接近地平线了。当太阳挨到地平线的一刹那,天地间好像忽然变了样儿:西边的层层的云堆好似被胭脂染过一般,蓬蓬松松、悠悠闲闲地飘在那晶莹的碧空上,似一块光滑的蓝缎上绣上层层橙红的花纹。在蓝天、彩云的陪衬下,浩瀚的沙漠也显得别样的美。蒸腾起来的水汽淡淡地笼罩在沙漠上空,隐隐闪现着七彩的远处沙丘上的沙生植物,在红晕的光的包围下,似坐在凌霄上的仙花瑶草一般。偶尔掠过的鸟雀,也给这静态的美添上了一丝动的生机……
太阳只剩下半个了,但是仍不肯走到地那边。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装饰打扮着世界。橙红的云更红了,连东边天上的云,也镶着一道淡黄的边儿。满天绯红的云似旅在淺蓝油光纸上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并且变幻着各种繁乱的形态。整个沙漠被霞光笼罩着,色彩变得柔和极了。那橙红的光融入朦胧雾气中,不时闪过的沙漠绿洲像在雾光中浮动着,漂浮不定,一队队晚归的駱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脖下的大铃铛依稀可见,高耸的驼峰和庞大的躯体也披上了一层霞光。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太阳终于下去了,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曾经绚烂的云变成了深褐色。大漠的雾渐渐浓了,沙丘渐渐地不明显了,刚才闪入视线的驼队也变得模糊不清。白天热得炙人的暑气渐渐地融入了这深沉的暮色。
1.文章写沙漠落日是按顺序来写的,请按顺序填人表示这种顺序的相应的句子:()—( )—( )—( )
2.在描写落日的过程中,主要写了哪些沙漠景物?
3.用“﹏”画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二)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一生特别喜欢读书。
几十年来,毛泽东日夜操劳党和国家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是,毛泽东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到外地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泽东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泽东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
毛泽东的床上、 办公桌上、 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泽东特别喜欢李白、李贺和李商隐的诗和辛弃疾的词。
毛泽东有一部解放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64年出国时还随身携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泽东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的意思。
(1)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他每天晚上都坚持看书。
“火炉”的意思是:
(2)一有空闲,毛主席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
“手不释卷”的意思是:
(3)在原文上用“||”分段,并写出各段大意。
(一)“枇杷”与“琵琶”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 )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 pa,是同音词。()“枇杷”是一种水果,( )“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好吃懒做 ()弦乐器()()
(3)你知道“妻子”打油诗是什么意思吗?请试着翻译一下。
(4)我们中国的汉字很丰富,像这样同音但不同义的词还有很多,你能再写几组吗?(至少三组)
(二)过了几天,师襄又来看孔子练琴。他看到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便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学一首新的曲子了。”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再次来到孔子的住处。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醉如痴,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一曲弹完,好半天师襄才醒悟过来。他快步走了过去,激动地说:“你已经弹出了乐曲的思想感情,领会了音乐的精神,可以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又摇摇头,认真地回答:“不行啊,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说完,又沉浸在琴声里,似乎想得很远很远……
(1)选文第一段中,孔子弹奏的技巧如何了呢?
(2)在师襄看来,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把曲子弹得如行云流水,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是不是这样想的,他是怎么说的呢?意在告诉师襄什么?
(3)在文第二段中一曲终了,师襄会说孔子完全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又摇摇头,认真地回答:“不行啊,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这次孔子的话又意在告诉师襄什么?
(4)“说完,又沉浸在琴声里,似乎想得很远很远……”此时此刻,孔子在想什么?
(一)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1)文中说“上啥时间过得飞快”,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时间飞快?
(2)文中写了“我”和时间赛跑的哪几件事?
(3)用文中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4)文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
(二)爬起来再摔
一个人刚开始练摔跤,他一次次地被人摔倒在地,教练喊着:“爬起来,再摔!爬起来,再摔!”直到这个人不再轻易地被人摔倒,教练才露出了笑容:“你学会摔跤了,找比你更强的对手摔吧。”
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孩子,看到他一次次的摔倒父母只能在一边心疼地看着,因为父母知道,他必须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才能真正学会走路,否则,他就得永远靠别人扶着走。
这下我们都明白了,这个世上有许多事是必须自己做到。摔倒了靠别人扶起来 就永远没有自己走路的能力摔倒了索性不起来了就得永远趴在地上因为害怕摔跤也害怕走路害怕做事的人一生就被困在了一所一所特殊的监狱中
一切有出息的人,一切生活幸福的人,都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人。而有大出息的人,得到大幸福的人,都是摔倒了能爬起来,而且还有能力有信心去找更强的对手去摔的人。摔倒了会受伤,摔伤了会很痛苦,可经历这种痛苦后得到比痛苦多得多的幸福、快乐和满足。
爬起来,再摔! 人生还有比这更好的生存方式和得到幸福、成功、辉煌的方法吗?我想过去不会有,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的。
(1)在第三段话中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一生就被困在了一所一所特殊的监狱中”这句话中的“监狱“指的是什么?
(3)学习了本文,对你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