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黄河大合唱》片断,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
1.选择适当的内容填在文中。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B.像一个巨人
2.根据歌词,选择朗诵词( )
A.黄河!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我们要在你的面前,献一首长诗,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B.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C.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D.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3.这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博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 。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 ,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4.给这个片断加上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品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B.作品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9个乐章。
C.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课内语段阅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的风 ( )的云
( )的雷声 ()的大地
( )的江河 ( )的花草树木
( )的雨露 ( )的变化
(2)用“____”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3)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说话时断时续。
B.表示引文的省略。
C.表示列举的省略。
(4)选文用排比的句式把盘古身体的变化写得很具体,请你也仿照写一写。
天越来越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类文阅读。
曲阜“三孔”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是儒家学派始祖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孔府,旧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后裔(yì)的官署和邸(dǐ)宅。占地16公顷,各式建筑463间,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孔庙是祭祀(jì sì)孔子的地方,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后来,历代帝王对孔子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占地2(1)6公顷,各式建筑466间。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占地二百多公顷,古木参天,碑碣(bēi jié)林立。
曲阜“三孔”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1)给多音字组词。
(2)①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丰厚——( )悠久——( )
②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丰富——( )扩大——( )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三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旧称“衍圣公府”,是孔子_________。________是祭祀孔子的地方。________是孔子及其家族的________。
(4)为什么曲阜“三孔”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阅读。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把下面两个词填入文中横线处。
日夜兼程 风餐露宿
(2)写出横线上所填词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终于”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句话写的是( )
A.孔子为了求学遭受的旅途之苦。
B.孔子求学的决心。
C.曲阜离洛阳太远了,孔子求学真不易。
细读课文深感悟。
(1)读下面的对话,用“____”画出能反映孔子和老子的品行的词语。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是——”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2)“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短文写出了孔子的旅途之苦。表明路途遥远的词语是______;表明途中生活艰苦的词语是______;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语是______。
A.相距上千里 B.日夜兼程
C.风餐露宿
(2)孔子和老子相见的地点在__________。
(3)读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我感觉孔子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品行的人;老子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行的人。我对他们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4)短文中,使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