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亲爱的麦子         周 涛
①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②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③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④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⑤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
⑥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叉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⑦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户儿家的一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⑧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⑨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⑩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11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叉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一——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
12“亲爱的麦子。”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3分)
文中划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4分)
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11段(“麦子进了磨坊……慢吞吞地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4分)
结合全文,请你说说“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有哪些含义。(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稗子不会躲开

豆春明

每年端阳一过,母亲就会下田扯稗子。

稗子这东西,是个假聪明。开始时混在稻秧里,偷偷争水争肥。母亲天天从田边走过,也没发现它。但过了端阳,它就憋不住了,使劲蹿个,冒出头来。要是它能再憋上一段时间,说不定母亲就去干其他事情,把它忘了。等她干完事情回来,它已经扎稳了根。再去扯,会一扯一个大坑,连旁边的稻秧也跟着扯起来。那时母亲也许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它长下去。可惜,它就是憋不住。

那段时间,阳光和雨水交替频繁。母亲没扯几根稗子,天就下雨了。她披上一张白油布,继续扯。雨滴砸在秧叶和稗叶上,溅起一层水雾,好像要把稗子藏起来。母亲摸着稗子,从秆一直摸到根。然后分开五指,像个筢子,往上一捞,稗子就被扯掉了。扯了七八根,拴成一把,丢在田坎上。一块田,能有十多把。母亲将它们装进背篼,背回家去。

也可能烈日当头。母亲分开稻身,汗珠滴进水田里,叮当有声。水田光亮如玻璃,能照见她的皱纹。母亲常说:我老了。是的,她就是在那些稻谷和稗子中间变老的。

我家有三四亩田,母亲要忙两三天,扯完稗子,她会生一场病。小腿病,牙齿痛,头也痛。这几样病,每年都在那几天等着她。她一次也没躲过。哎,吃了那么多次亏,她也不吸取点教训,想个办法躲一躲。

我心痛她,给她打电话。别扯了,让它长算了,我说。少收几斤稻谷算个啥嘛,我还说。进城多年,我早已习惯不把稻谷和稗子当回事。母亲答应了。可放下电话,又下到田里。弄得我在电话这头干着急。

我向妹妹求援。她住在县城,跟母亲只隔十几里路。她带母亲逛街,上超市。吃不吃榴莲?妹妹逗母亲。母亲点头。比屎还臭,还吃不吃?吓得母亲赶紧跑开了。这是美国苹果。母亲睁大眼睛,睁得和找稗子时一样大。那是肥牛肉。肥在那里呢,她问妹妹,咋一点看不出来?又带去挑选花衣。老都老了,别挑花了眼,妹妹提醒她。

挑花了眼才好呢。眼花了,就看不到稗子了。第二天早上,她收拾好新买的花衣。回去扯稗子了,她说。头也不回地走了。

每年的情形,大致都是这样。多年下来,母亲的花衣装满了一柜子,但她还是把稗子看得清清楚楚。我和妹妹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几个暑假,我回去看母亲。那时稻谷和稗子快熟了。机耕道两边,一眼望去,高的是稗子,矮的是稻谷。我扯起一根稗子,量一下,它比我还高。稗穗沉甸甸的,有半尽长。看得出来,它长得不错。大多数田里,稗子都长得不错。田的主人,像我一样进了城,没时间扯掉它们。爱咋长咋长,能收多少收多少,他们大多这样想。对于那些长得热热闹闹的稗子,他们已经没有多大兴趣。

我家田里的稗子,在樯里算最少的。那是母亲用一场病换来的。扯掉稗子,今年又增产了,母亲笑着对我说。她脸黑,不笑还好,笑起来更见苍老。但母亲是真的高粉,为那些即将成熟的稻谷,也为那些被扯掉的稗子。可我实在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的欢乐,早让城市带走了。我让母亲,在她的城里儿子面前,显得好孤单。

有一天吃中午饭时,我问,年年,还是很多吗?多,不扯不行,母亲回答。看来,她这一辈子,算是和稗子耗上了。一个生命,一个送命,像对仇人似的。其实,母亲和稗子是完全可以不这样的。母亲不扯稗子,起码可以少生病,多活几年。至于稗子,随便找个地方,都比长在家田里强。如果这样,那多好。

吃过饭,母亲去沟里洗最后一次扯回来的稗子。洗得干干净净。稗子一身绿,比长在田里还水灵。嫩一点的,母亲细细切碎,拌上米糠,捧给猪吃。但两头大白猪吃惯了父亲煮的稀饭,只吃了两口。母亲又捧给鸡,鸡也不吃。母亲只好把它倒进粪堆。过了一二十天,种秋豆要肥,她拿木棍扒开一看,稗子还是绿的,还是稗子的样子。不得已,她又把粪堆封好,打算再过两三个月,拿来种冬麦。

老一些的,母亲扔在院坝里。晒几天,稗子轻飘飘的,能飞起来。有一天,我在灶上做菜,母亲帮忙烧火。她塞了一大把稗子在灶膛里。稗子不易燃,弄得满屋是烟。我躲了出去。过一阵转来,稗子燃了起来,慢慢化为灰烬。母亲让烟熏出了泪,坐在灶下揉眼睛。她像是为了某种特别重要的东西,她和稗子始终在较劲。她没输,它也没赢。到底是啥东西呢?我也不清楚。但肯定不只是那几斤多收的稻谷,也不只是那几根多长的稗子。

今年,母亲满七十岁。她也许是村里最后一个扯稗子的人。但她还会扯下去。稗子也会长下去。

吃了稗子几十年亏的她,不会躲开。

吃了她几十年的稗子,也不会躲开。

倒是我们这些人,好像吃了多大亏似的,躲得远远的,给自己母亲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家,给稗子留下一个空荡荡的村庄。

(1)文中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稗子?其作用是什么?

但过了端阳,它就憋不住了,使劲蹿个子,冒出头来。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题目为“稗子不会躲开”,为何却花很多笔墨写母亲?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请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和匆忙的人类世界相比,植物的生活显得风平浪静,但这仅仅是事情的表面。害虫贪婪的胃口让植物岌岌可危,为保护自己,植物会采取相庆的策略反击害虫。

②事实也是如此,植物并不是毫无招架能力的受害者,它们已经进化出强有力的防御能力﹣﹣生产特殊的防御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既可以充当“毒药”,也能警告同位危险即将到来。但是,所有这些防御措施都是有代价的,会消耗植物本来用于生长和修复的能量。为了保存体力,植物必须选择使用“化学武器”的方式和时机。

③为了避免浪费能量,植物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合成“化学武器”,而是当危险真正来临时才开始生产。一旦害虫咬噬植物的叶子,叶子便释放出化学挥发物传递警报,告知植物的其他部位和相邻的植物开始防御。

④很多物种和土壤里的真菌共生,真菌穿透植物根系的表层摄取碳元素,同时帮助植物获得其赖以生存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真菌通过长丝线般的菌丝将周边区域边成一片,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网络。有些植物就会利用这个地下网络相互联系,对即将到来的危险发出警告。

⑤有些植物能够精心布置陷阱来引诱敌人。十字花科植物的分子中储存着无害的化合物硫代葡萄糖甙,与其体内的芥子苷酶阻隔着一层薄薄的细胞壁。当害虫咬破这层阻隔时,这两种物质就会混合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将害虫围住。就是这种反应使得十字花科植物有特殊的苦味和抗氧化性。

⑥只有在这些陷阱起作用时,植物才会动用资源来推动这种防御。当毛虫这类咬噬类害虫激活陷阱时,产生的破坏性后果会激发植物加速生产硫代葡萄粮甙。但是,类似蚜虫的吸食害虫通过针状口器吸食植物汁液时,就不会触发陷阱。在这种情况下,植物就不会动用自身资源来制造武器。

⑦有些植物已经知道人相互交流的“密码”,并可以善加利用,来发送虚假情报。比如,蚜虫在遭到攻击时会释放出信息素β﹣金合欢烯,警告附近的蚜虫危险来临,赶紧逃命。植物在遭到蚜虫攻击时也经常会释放出β﹣金合欢烯,企图模仿警报吓跑它们。不过,并不是所有的β﹣金合欢烯都会起作用。

⑧大多数情况下,植物会匀速释放信息素为化学武器,但蚜虫已经适应,并不受此影响。然而,野生土豆能够更改这种模式,使其更有效果;它把信息素储存在叶面细小绒毛的末端。当蚜虫落到叶子上时,它的脚就会被带黏性的叶面粘住;蚜虫奋力挣扎,叶面绒毛末端就会遭到破坏,开始大量释放信息素。这样就巧妙地模仿了蚜虫有节奏的警报。

⑨在与害虫的恶战中,植物必须扩理伤口。植物产生的“绿叶挥发物”能起到抗生素的作用,保护植物受伤的组织不被细菌和真菌感染。这些挥发物就是刚修剪完草坪时我们闻到的“草香”。

⑩受伤的植物产生的创作性酸(也被称为“愈伤激素”)能够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以封闭作品,其作用相当于动物的血液在伤口凝结。这些反应都是在受到害虫攻击后几分钟内产生的,植物必须不断地分配自身资源来进行自我修复。

⑪植物和昆虫世世代代进行着斗争,双方不断改变策略力图压倒对方。例如,昆虫体内已经开始进化出应对植物“化学武器”的解毒剂,它们能中和毒素,甚至能利用这些毒素;植物自然不甘示弱小,也不断创造出新武器。植物和昆虫的战争是一场军备竞赛;双方竭尽全力,力图保住自己的地盘。

(1)植物为保护自己反击害虫的策略有哪些?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2)文章第⑦自然段的说明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⑪自然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用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翻译自然的建筑设计

(1)大自然的精妙建筑确是人类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最好老师。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创造不管多么精巧,几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创造物中找到对应的影子。于是,人们开始对大自然进行有意识地模仿,从大自然汲取营养,请大自然开拓思路,一门新兴的学科﹣﹣建筑仿生学便应运而生了。

(2)仿生建筑设计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机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设计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造。羽茅草和禾木科植物的长叶往往卷曲成筒形或壳形,香蒲植物的叶子又构成螺旋状,帽状蘑菇的辐射密肋,以及弧形的贝壳和壳面之波、空心的苇秆和秆间之节,都启发人类去探索空间结构的奥秘。

(3)人们已经发觉,传统建筑的梁板支撑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经济的结构形式,而且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跨度空间的需求。仿生空间结构则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解决了这一难题。

(4)蛋壳的外壳虽然很薄,但是却能耐受相当大的外力。这是因为,这类结构具有弯曲的表面,壳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因而壳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就小了许多。

(5)据统计,“二战”以来,各国为举办奥运会而建造的体育馆,有60%以上采用薄壁空间结构。法国的夏蒙尼先斯滑雪山北区体育中心由9个三角形薄壳所组成,覆盖面积达6000平方米。1980年建成的香港太空馆是一个典型的蛋壳形,23米直径的半球形天象厅酷似鸡蛋的核心部分﹣﹣蛋黄。鸡蛋壳厚约0.5毫米,一只普通的鸡蛋壳纵向直径按照7厘米来计算,两者之比约为是1:140.可见人类仿生工程的巨大意义。

(6)更有趣的是,国外有人模仿鸡蛋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抗震房屋,“蛋壳”是用钢铁制造的,“蛋白”是用耐高温的玻璃、石棉等制造的,人住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这种房屋能抵抗强烈的地震,即使被震翻了,也能像鸡蛋一样滚过来复原。屋内贮有空气、水和食物,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7个人可在里面生活1个星期。住在这种屋子里,即使遇到了强烈的地震,也安然无恙。

(7)应该指出,人类在结构仿生方面还停留在静态阶段,仔细观察一下生物的生长过程,恐怕对人类工程会有更大的借鉴意义。例如,十丈青松,挺拔矗立;劲细翠竹,轻巧刚直,都是从地面寸寸长起,自己“建造”自己。

(8)那么,人类的建筑可否如青松生长、雨后春笋一般,把自己一节节“长”上去呢?有人曾提出一种不用脚手架、不用大型起重机,而是由建筑自身的屋面开始从地面一节节“长”上去的“春笋建筑法”,一星期可建成1幢4层高的住宅楼。

(9)这种方法把每一层墙板从高度上分成三四段预制好。然后用液压顶以1米的行程,反复顶升,可以很快“长”成设计的建筑。

(10)建筑仿生是一门妙趣横生的新兴科学,是科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生物是人类工程设计的最好老师。正如著名仿生设计师L•科拉尼所说:“仿生建筑设计是一个揭示自然界生命体的设计领域,也可以称为一项‘翻译自然的建筑事业’。”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给建筑仿生学下个定义。

(3)第四段中的“这类结构”指什么?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问题所在。

①仿生空间结构可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解决传统建筑的梁板支撑体系结构形式不经济、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跨度空间需求的难题。

②以后人类的建筑可以像青松生长、雨后春笋一般,一星期可建成一栋四层高的住宅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体温

何建明

①在我童年、少年,甚至是青年时代,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让我恨的人。

②第一次恨我父亲,是我童年的第一个记忆: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年份。我刚刚懂事,却被饥饿折磨得整天哭闹。有一次因为食堂的大师傅偷偷给了我一块山芋吃,当干部的父亲见后狠狠地将我摔在地上,说我是“贪吃囝”。那时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这样绝情。

③第二次记恨父亲是因为我家宅前有棵长着特别甜的果子的枣树。每年枣熟的时候,总有人前来摘走一颗颗又甜又脆的红枣。我为此怒火常起。有一天,邻居的一位比我小一岁的男孩子在偷袭枣树时被我抓到了,于是为了夺回枣果,我与他大打出手。不料被父亲发现,他竟不但不训斥“偷枣”人,反而操起一根很粗的竹竿将我的腿肚子打得铁青,我无法理解他的逻辑,于是瞪着一双永远记仇的目光,在心底恨透了父亲。

④第三次记恨父亲时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得是第一次探亲假,本来多年不见的家人很是兴奋和开心。哪知父亲见过后,晚上嗡声嗡气地瞪着眼睛冲我说:“人家比你读书少的人提干了,你为啥没有?”这、这……我气极了!本来我对几个专门靠拍首长马屁的老乡提升就很想不通,父亲这么一说简直更像针扎在我心尖尖儿上。

⑤我恨起了父亲,并发誓要做个有头有脸的人。后来我也终因工作出色在部队里当上了干部,但与父亲的“账”一直没有算清。因为以后每次我回老家探亲时,父亲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与他年轻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父亲变了性格?还是真的老了?我一直没有细细去想,就在这忙碌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⑥突然在前年年末的一日,姐姐和妹妹相继打电话来,说父亲肺部长了一个肿块,而且是恶性的。一向“恨意”未消的我,那一刻心猛地颤抖起来:怎么可能呢?当我火速赶到上海的医院时,父亲见我后眼睛红了一下,即刻转为笑呵呵的,扬起他那明显瘦弱的臂膀对我说:“你看我不是还很有劲嘛!哪有啥病!”我尴尬地朝他笑笑,转过头去时,不禁泪水纵横……父亲啊,你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日子吗?因为几分钟前医生刚刚告诉我,说我父亲最多还有半年时间……太残酷了!无法接受的残酷……可更残酷的是我们必须掩着眼泪去假笑。父亲和我每天都是如此!

⑦陪床的那十天,是我成人后的三十多年里第一次全天候地与父亲在一起,白天除了输液就是输液,于是父子之间有了从未有过的漫长的交谈……

⑧为了分散病痛对父亲折磨,我时不时地提起以往对他的“记仇”。父亲听后常笑得合不上嘴,说:你光记我对你不好的事,我就没有过对你好的时候?还真没什么?我有意逗他。没良心!父亲含笑冲我说,然后仰天躺在床头长叹起来,情绪仿佛一下拉回了他久远的记忆之中﹣﹣

⑨……你小时候几乎天天尿床。记得你当兵前还尿湿过床吗?

⑩我点点头。脸红了。父亲问:你小时候因为这受过我不少打呢,这你没有记过我仇?我笑着摇头说:这事我理亏。父亲在病榻上侧过头,问:还记得你尿床后我为你做啥了吗?我忙点头:知道,每回你把我拉到被窝里,用你的体温暖和我……父亲笑叹:算你还记得!当然记得!我忙说,爸,还有一次我印象特深。那年你成“走资派”后,我正好放寒假,我们俩分在一个班次里摇船到上海运污水。半途上,跟上海人打架,我们的船被人家撞破后漏水,结果舱里全湿了,晚上没地方睡,最后是你上岸到地头抱了一捆稻草,让我光着身子贴着你睡的……

⑪唉,那个时候也难为你了。才十五六岁,要干一个壮劳动力的活。父亲扭过头,闭上双目,似乎在责备自己因“走资派”而害了儿子。

⑫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没什么,我记得那一夜自己睡得特别香,因为父亲的体温真暖和……

⑬去年国庆前夕,父亲的病情急剧恶化,开始是每小时吸一次氧,后来根本就不能离氧气了。他一边艰难地大口大口地吸着氧,一边则要忍受着全身如毒蛇咬嚼的疼痛。

⑭来,靠在我背上吧!看着父亲这也不是那也不行的痛苦样,我拭着泪水,突然想出了一招。我低着头、将身子蜷曲成45度,让父亲靠上来。过了一会儿,我轻轻地问父亲:这样行吗?

⑮父亲没有回话……一旁的妈悄声告诉我:他睡着了。

⑯真是奇迹!多少天又叫又喊的父亲竟然会靠在儿子的背上酣睡了!我顿时泪水如注……

⑰十分钟、二十分钟、一小时……先是我的双脚麻了,再是我的腰麻了,后来是全身麻了。但我感到幸福,因为这是我惟一能给父亲做的一点点事了。那一刻,我再次感受到了父亲那熟悉的体温,同时我又深感神圣﹣﹣我意识在我们爷儿俩背对背贴着的时候,是我们何氏家族两代人的生命在进行最后的承传……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文中所写青少年时“我”记恨父亲的三件事,表现了父亲期望“我”成为具有什么品质的人?(3分)

(2)文中三次写到父亲的体温,这样写有用意何在?(4分)

(3)以下是摘自文段中的两句话,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4分)

①这、这……我气极了!本来我对几个专门靠拍首长马屁的老乡提升就很想不通,父亲这么一说简直更像针扎在我心尖尖儿上。

②因为以后每次我回老家探亲时,父亲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与他年轻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4)你是否赞同文中父亲教育儿子的做法?请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1)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2)她用平板电脑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

(3)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4)担心这是老年痴呆症前兆,我带她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5)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6)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作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7)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8)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9)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10)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11)看着母亲的背影,顿觉她像极了巩俐在《归来》里扮演的那位失忆妇人。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12)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13)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14)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

(15)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16)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17)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

(18)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

(19)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20)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21)“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选自《家人》2015第11期有删改)

(1)第(9)段“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一句中,“霉味”一词有何含义?(3分)

(2)请赏析第(18)段中“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这个句子的妙处。(3分)

(3)第(2)段中写妈妈的表现有什么作用?(4分)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15)段中“面对生命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这句话的理解。(4分)

(5)作者为什么用“被放逐的皇后”作为标题?(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