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类文阅读。
孔雀和羽毛
“瞧,多么美丽!”一只孔雀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孔雀听了,非常得意。它骄傲地对身上的羽毛说:“你听,人们都在夸我长得漂亮。”
羽毛听了,很不服气地反驳道:“如果没有我那样艳丽的色彩,人们还能称赞你漂亮吗?”
孔雀听了羽毛的话很恼火,它把羽毛一根根从身上全都拔掉了。羽毛也无情地与孔雀的身体分开了。
第二天,人们又看见了这只孔雀,可是再也没有人称赞它了。
一阵冷风吹来,孔雀由于失去了羽毛的保护而冻得浑身发抖;而羽毛也被风吹得东一根,西一根,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这时,孔雀想起了羽毛,羽毛更想孔雀。
孔雀美丽,是因为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而羽毛美丽也正因为它附着在孔雀的身上才显示出来。它们双方失去任何一方的陪伴,都不会得到人们的称赞。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恼火——( ) 称赞——( )
(2)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请把它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这篇短文理解正确的是( )
A.羽毛即使不在孔雀身上,在别的地方它也很美;而孔雀如果没有羽毛一定不美。 |
B.羽毛不愿意离开孔雀,是孔雀硬把它拔掉的。 |
C.孔雀与羽毛失去任何一方都不会美丽的,都不能得到人们的称赞。 |
D.人们称赞孔雀美丽而没有称赞羽毛,所以羽毛很委屈,决定离开孔雀。 |
课文内容我了解
(1)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取乐和杀害。从奴隶的谈话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等等。
(2)本课是独幕剧,是按事情()顺序写的。开始——()——结果。通过写斯巴达克向奴隶们发起号召,拉开了奴隶起义的序幕这件事,表现了以斯巴达克为首的奴隶们为争取()而战的英雄气概。
(3)写出几位为自由而战的英雄故事的名称。
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鸟类的益处
一窝家燕每年夏天可吃掉6.5万只蝗虫,一对灰喜鹊每年可消灭松毛虫2万条,一只百灵鸟每年食虫3万条,啄木鸟每个冬天可将其活动区内80%的树干中的蛀虫掏出来。每只猫头鹰平均一个夏天能捕捉1000只田鼠,可从鼠口夺下数千克的粮食。
鸟类还给我们带来了美学和娱乐方面的享受。鸟类是自然界的天然艺术品,即使最有本领的艺术家,也难如实调出鸟类羽毛的五彩缤纷,也难谱出其婉转的歌声。聆听鸟儿的欢唱,对于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我们的情操,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正是因为莺歌燕舞、百鸟争鸣,才使我们生活的星球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
鸟类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当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时,首先能从鸟类的健康与否和数量多少表现出来。
(1)文章写了几种鸟?用“——”在文中画出鸟的功劳。
(2)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3)你还知道哪些鸟类的名字写出来?
课文内容我了解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鸟儿天生是属于自然()精灵,那么把它们放回自然,让它们重新获()自由,就是最好()爱鸟行为了。当看到笼中()鸟儿一只只扇动翅膀自由()飞向蓝天,放开歌喉开始无比欢愉()歌唱,一定会在心中默默为它们祈祷:鸟儿啊!飞()更高更远,唱()更响更甜吧!
阅读古诗,体会思想感情。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是千古佳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我们望着同一轮明月。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地理和政治的阻隔有时反而让两岸民众对彼此的骨肉之情和手足之爱表现得更加浓厚。一次,记者和一位教授约好去采访客家民居,由他讲解带路。没想到,采访当天,他的太太一定要带着上小学的儿子一同前往,在闷热天里陪了记者一整天。那种感觉,就好像多年不见的亲人来了,一定要带全家都来见见。
亲不亲,一家人。无论分隔多久,血缘中注定的亲情还是让两岸民众一见如故,没有任何人能改变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共同的历史记忆,当然,还有共同的未来。
(1)解释词语:
注定——一见如故——
(2)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