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淡笑有鸿儒( )
(2)花之隐逸者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
| B.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
| C.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3分)
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百里奚举于市举:(2)必先苦其心志其: (3)曾益其所不能曾:(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
| 2. |
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 3. |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 4. |
本文的中心论点: |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周公诫子》,完成小题。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行宽裕宽裕:宽大,宽容。 |
| B.守之以恭者,荣荣:荣华显贵。 |
| C.聪明睿智聪明:聪慧,明智。 |
| D.守之以愚者愚:愚拙,不巧伪。 |
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无以鲁国骄士以:因为。 |
| B.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之:的。 |
| C.混沌待之甚善之:他们,指倏与忽。 |
| D.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 |
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沐三握发译文: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
| B.一饭三吐哺译文: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 |
| C.博闻强记译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
| D.可不慎欤译文:可不可以慎重呢? |
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说明周公诫子的地点,突现诫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 B.“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是中心句。 |
| C.文章末句“可不慎欤”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起到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
| D.这篇文章言简意赅,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 |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③。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④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权:权宜,变通。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上使外将兵 |
| B.战陈之事,不厌诈伪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C.虽愈利,后无复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D.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肉食者谋之 |
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B.皆以美于徐公 |
| C.虽不能察,必以情 | 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翻译句子。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的君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2题。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①破邵②,不犯道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③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作者:元结④)
[注] ①②永、邵:地名,指永州和邵州。③诸使:指主持国家税政的人。④元结:唐朝诗人,曾任道州刺史。
| 1.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几尽而去。②岂力能制敌与? |
| 2. |
从本文看,作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你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 |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2.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