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回忆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填 “原子”、“分子”或 “离子”)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 时,该粒子是原子,该原子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
②当a=8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某学习小组对硫酸进行如下研究:
(1)已知相同温度下,硫酸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若对稀硫酸进行如下操作,溶液的pH因化学变化而升高的有(填字母)。
A.加少量水B.加少量铁粉 C.加少量氢氧化钾 D.加少量浓硫酸
时间/h |
1 |
1.5 |
4 |
8 |
12 |
24 |
48 |
60 |
|
吸水质量/g |
硫酸甲 |
1.6 |
2.2 |
5.2 |
10.3 |
14.0 |
20.9 |
29.2 |
32.1 |
硫酸乙 |
1.2 |
1.5 |
3.5 |
5.9 |
8.1 |
12.9 |
19.5 |
21.0 |
(2)向两个烧杯中分别注入硫酸甲(溶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和硫酸乙(硫酸甲与水的按体积比1︰1混和)各10mL,称量并记录不同时间(h)两种硫酸溶液吸水的质量,数据见下表:
①若量取硫酸甲时俯视读数,则所配硫酸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将(填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②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有关硫酸吸水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字母)。
A.硫酸甲和乙都有吸水性 B.只有硫酸甲有吸水性 C.硫酸甲的吸水性较硫酸乙强(3)在高效复习课堂中,同学们利用稀释后的稀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等物质的溶液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探究。
①将上述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判断其两两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请写出其中符合下列条件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一个中和反应;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反应。
②利用上述四种物质的溶液完成实验后,将所得物质混合并过滤,得到一种无色溶液。经测定,该溶液显酸性。则在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为了验证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阴离子是否存在,请按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 |
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步骤、现象及对应的结论) |
(4分)如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是最轻的气体,B、C、D、E、F都是氧化物。请回答:
(1)G的化学式为,E与F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可能是,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
(2)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关于燃烧的三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1实验2实验3
【实验1】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2】集气瓶中充满氧气,胶塞处装有一对石墨电极,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极之间连有一段很细的铁丝。实验时,通入20v的直流电,能够看到铁丝剧烈燃烧。从燃烧的条件的角度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
【实验3】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发生的方程式为。这个实验使你对燃烧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收集镁条燃烧后的固体粉末于燃烧匙中,将其放于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并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燃烧匙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固体粉末含碳元素。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严密,理由是。
(9分) 金属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不锈钢属于(填“纯净物”、“混合物”)。(2)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请将方框内横线上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3)某同学实验结束时,为了回收含有CuSO4、ZnSO4、FeSO4废液中的有关金属和盐,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回答:
Ⅰ.步骤①中锌粉必须过量的原因是。
Ⅱ.写出步骤①中任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Ⅲ.要检验步骤④中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Ⅳ.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最终所得硫酸锌的质量(填“>”、“<”或“=”)原废液中硫酸锌的质量。要计算该废液中硫酸铜质量,必须要称量的质量。
(4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从
A.纯碱 | B.熟石灰 | C.天然气 | D.硝酸钾这四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序号填在相应位置。 |
(1)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物质
(2)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和日用化学工业的物质
(3)农田施用的复合肥
(4)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并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