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
一首《父亲》在多少人的心灵深处激起了阵阵涟漪。赏析亲情歌曲,感知亲情温馨,请用“心”回答下列问题:
(1)感知亲情,应该记住父母之爱的每个细节。歌曲《父亲》记录了这位父亲疼爱子女的哪些细节?
(2)你的父爱母爱一定也是温馨的。请写出几件你最难忘的关于父爱母爱的往事。
(3)“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这是歌词作者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请说说你打算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对此,明明班上准备开展系列活动来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请你一起参与。
(1)知识抢答: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解决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多等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记者调查:你所知道的党和政府办成的让人们看得见、得实惠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列举两项)
(3)主题演讲:请谈谈国家高度重视解决看病难、入学难、住房难、就业难、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的重要要意义。
材料一:曾经在一些同学中,出现了造型奇特、内容怪诞的“变味贺卡”。贺卡中有面目狰狞的鬼怪,有脏话和成人笑话,甚至有恶俗的“征婚启事”。
材料二:2011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文章指出:“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国石化、中国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缺······‘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
材料三:2012年1月,福建省教工委、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三明市教育局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12年3月14日,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三明市深入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化、育德育人”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注重当地和部门行业实际,创新与提升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学习经典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1)材料一中的“变味贺卡”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此外还有如发生黄色短信、上不良网站等等,都属于不健康文化。面对各种有害的文化细菌和毒瘤,我们应该怎么办?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请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要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明明所在的学校为了贯彻落实材料三的文件精神,正在开展“读经典,学国学,提素质”读书活动。请你推荐两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国学读物。
认真观察漫画,回答以下问题:
图一 《观点交锋》图二《想借棍子用》
(1)明明班上组织讨论低碳生活问题。小宁和小亮观点不一,请你结合学过的知识,对图一中两位同学的观点进行简要辨析。
(2)观察图二《想借棍子用》,谈谈我国正在实施什么战略?这一战略的含义是什么?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些什么?
在三年初中生活中,明明一直对学校宣传栏发布的两则内容记忆犹新。内容如下:
(1)“新闻”里国家的这一举措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实现什么权利?国家为什么要保障这一权利?
(2)针对“处分决定”中学校勒令小亮退学的行为,你认为对吗?请说说理由。
(3)作为“新闻”中举措的直接受益者小亮的种种行为是否正确?小亮应该怎样做?
2011年10月召开的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到2012年2月的安徽省的“两会”,经济繁荣、均衡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美好安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全省上下掀起了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热潮。
话题一均衡发展
从皖北振兴战略,到做强县域经济;从促进大别山区发展,到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我省发展日益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我省发展已进入“均衡发展时代”。
(1)上述材料体现了教材的哪些知识。
话题二生态强省
未来五年,我省城乡环境面貌将变化显著,争创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培育建设一大批美丽乡村,江淮大地山更青、水更绿,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
(2)我省应采取哪些措施打造生态强省?
话题三文化强省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是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必须坚持继承创新,巩固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3)安徽文化多姿多彩,请说说安徽的特色文化(不少于两项 2分)。
(4)请你以“建设文化强省,人人有责”为主题,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倡议一:
倡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