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英国打算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
| B.英国打算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
| C.英国打算以武力逼迫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 |
| D.英国打算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
“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作为原来的统治者的士绅阶层,第二是以反对满族统治为宗旨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第三是以推行现代民主共和为己任的革命者。相对而言,第三部分即立志推进民主共和的力量是最弱的。但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却恰恰落在了这最弱的一部分力量的肩上。”之所以如此的主要原因是( )
| A.辛亥革命后实现了主要政治力量的大联合 | B.反对专制实行共和成为辛亥革命的旗帜 |
| C.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 | D.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压倒了反满的民族革命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 模式 |
将中国近代史看作 |
| ①“冲击—反应”模式 |
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 |
| ②“侵略—革命”模式 |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
| ③“早期启蒙”模式 |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
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
A.①和③ B.①和② C.②和③ D.①和②③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
|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
|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
|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