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在探究刺激强度与兴奋强度关系的实验中,科学家分离出蛙的神经元,其装置如图所示:
(1)如图,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在一个电表上,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 ;
(2)图示,给电流刺激,靠近电极处 。在每一次刺激的过程中,安培表指针偏转次数为 次。
(3)当神经受到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 性发生变化, 大量流向膜内,引起电位变化。
(4)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 ,突触前膜是 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的液体是 。
下图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简图,请根据图分析回答:
(1)写出图中①、②所示生理过程的名称:
① ;②。
(2)图中①、②生理过程在细胞内进行的场所是:
①;②和。
(3)水稻种子萌发时缺氧会导致烂根是因为发生了图中的过程(请用标号回答),如果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则③或④过程所释放的能量与②过程相比数量(多、少)。
(4)如果用(CH2O)表示糖类,则图中①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可以概括为:
。
右图为真核细胞示意图,虚线上部表示植物细胞,虚线下部表示动物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波菜叶肉细胞相比,A细胞缺少的细胞器为
(2)A细胞进行到有丝分裂末期形成新细胞壁时需要(填代号)的帮助;若B细胞是人体的心肌细胞则(填代号)的含量会相对多一些。
(3)若B表示浆细胞则在B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细胞器有(填代号)
(4)若将此图改为原核细胞的结构图则图示的细胞器中需要保留的细胞器是(填代号)。
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
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为亲本杂交得到F1,Fl自交得
到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进行深入研究。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在F2代中,重组类型所占的比率为_____________,黄粒抗病类型所占的比率为__________。在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率为__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获得的F1自交乃测交结果如下表:
![]() 相交方式 |
黄粒抗病 |
紫粒抗病 |
黄粒不抗病 |
紫粒不抗病 |
自交(后代) |
898 |
305 |
138 |
65 |
测交(后代) |
210 |
207 |
139 |
131 |
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甲同学认为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畸变,从而使数据偏离正常值。你认为___________同学的判断正确,
请根据下表所列实验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组别 |
实 验 材 料 |
实 验 试 剂 |
观 察 记 录 |
A |
经稀释的鸡蛋清 |
双缩脲试剂 |
颜色反应 |
B |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
细胞染色情况 |
C |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
0.3g/mL蔗糖溶液 |
质壁分离现象 |
D |
蔗糖溶液 |
斐林试剂 |
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
E |
洋葱根尖 |
解离液、龙胆紫溶液等 |
细胞的有丝分裂 |
F |
芹菜幼苗 |
梯度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 |
幼苗平均株高 |
(1)A-F六组实验中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是
(2)A组实验所观察到的颜色反应是。在B组实验中观察到细胞质被染成了红色,说明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在D组实验中,不能观察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E组实验中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制片。
(3)右表是梯度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表中①为清水,②~⑥为浓度由低到高的五种油菜素内酯水溶液)。请分析:该实验结果能否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幼苗的生长具有两重性?。理由是
组别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平均株高(cm) |
16 |
21 |
37 |
51 |
43 |
24 |
图甲表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图乙是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用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做成的实验装置(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请据图回答问题:
(1) 图甲中电激E,结果A发生运动反应;电激B,结果A反应而E无反应。则图中的感受器是
(2) 用图甲中有关字母和箭头写出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
(3) 图甲中C处的结构名称是,反射在此处的传导方向是,主要原因是。
(4) 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方向时,刺激图乙中b点,若微电流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微电流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除了b点以外,还可以刺激图乙中的哪些点,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