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察举的名目有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它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品行、才学 | B.家庭背景 |
C.个人声望 | D.考试成绩 |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A.宋朝 监察、控制地方官 | B.明朝 巡查地方、检查政令贯彻情况 |
C.汉朝 巡行郡国、监督诸侯国 | D.唐朝 代天子出巡、检查地方法纪 |
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A.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缩小了 | B.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仅限于三省长官 |
C.宰相成员增多导致皇权旁落 | D.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 |
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B.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 D.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
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 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 |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