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法律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律》的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律文中所见到的死刑有斩首、碟(割裂肢体)、弃市、车裂、腰斩、生埋等十余种。即使“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要判处30天劳役; 窃一匹马,偷一头牛,也要判处死刑。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秦律》的特点,指出《秦律》在当时的政治意义。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唯有它的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所述罗马法的作用加以阐释。
材料三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权利法案》
(3)材料三法案中对议会和国王的权力做出了怎样的规定?这对英国政治发展有何影响?
今年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少到不能再少,根本谈不上国际地位。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摆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鼓舞并支持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通过有步骤地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包括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控制权,中国人、中国这个国家就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国际地位就确定了。这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上所有志士仁人所梦寐以求的,“是一百多年来旧中国的政府所没有做到的”。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还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经济十分落后,仍然不在强权面前低头,终于把美国逼到谈判桌前。一个落后的国家与世界强权国家相抗衡,全世界都另眼相看。这在近代旧中国是绝对做不到的。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积极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独立自主的大国形象赢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材
材料三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权问题的议案表决一览表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什么意义?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一百年来武昌首义之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那场革命运动。
——章开沅《辛亥革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修订版
材料二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不久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说:黄花岗起义之后,“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是所至嘱。”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师参考书
材料三为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0年12月4日,由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湖北省学生联合会主办的首届湖北省中学生演讲比赛决赛在华中师大一附中一号报告厅举行。大赛以“迎辛亥百年,抒爱国情怀,展学子风采”为主题,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学子们在演讲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强烈的缅怀英烈、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摘自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园网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完成下表。(2)材料二中孙中山为什么说“大革命以成”,而后来却又说:“革命尚未成功”呢?
(3)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今天我们青年学生纪念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神山议事会是古代雅典的一种政治机构,因会议厅设在雅典卫城以西300米高的战神阿瑞斯山丘而得名。这一机构可能是由氏族中的长老会议演变而来。王权废除后,它由卸任的执政官组成,起初拥有广泛的权力,公民大会实际上没有权利。后来,随着梭伦改革的不断深入,它的权力逐渐被削弱。
材料二根据梭伦的立法,年收入达500麦斗以上的为第一等级,年收入达300麦斗的为第二等级,年收入达200麦斗的为第三等级,年收入在200麦斗以下的为第四等级。
材料三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雅典公民讨论战争、媾和及选举等重大事务的场所。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是,只有前三个等级的成员才享有被选举权,属于第四等级的人不得竞选各级职官。“四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四个部落各选100名代表组成,为公民大会拟定议程,准备和审议公民大会的议案。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以当选。公民陪审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财产很少甚至于没有财产的公民都可出庭担任陪审员,是充分体现平民参与政权的民主机构。
——以上材料均摘自新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1)一个雅典年收入200麦斗以下的平民,在公元前7世纪他能否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机构中担任官职?为什么?公元前6世纪呢?为什么?
(2)战神山议事会的权力在公元前6世纪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何在?反映出什么实质问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1月1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电影《复兴之路》在荆州市沙市区凯乐大剧院上映。该片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该片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运用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祖国百年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整部电影共分为《千年巨变》(1840-1911年);《峥嵘岁月》(1912-1949年);《中国新生》(1949-1976年);《伟大转折》(1976-1992年);《世纪跨越》(1989—2002年);《继往开来》(2002—2007年)等六个篇章。
(1)在《千年巨变》这一篇章中,依次有哪些阶级或派别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他们分别开展哪些救亡图存的运动?
(2)在《峥嵘岁月》这一篇章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么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多少周年?中共一大上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3)在《中国新生》这一篇章中,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这里的成就和挫折分别指的是什么?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潮流,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北大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和世界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引领了世界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
材料三: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随着现代化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讲到了一芭比娃娃的例子:中国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比如生产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到了最后出现在沃尔玛柜台的零售价是9.99美元。国内生产商们因为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只获得了其中的1美元,但是欧美各国控制了销售环节,获得了9美元。“芭比娃娃”的故事告诉我们,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产品的竞争,而是一个全新的全球产业链竞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你怎样理解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2)材料三认为“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请指出这一时期俄国和日本开启现代化大门时需打破的瓶颈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认为“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被侵略地区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请从近代化的角度举例说明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认识。
(4)依据材料四中国企业的发展状况,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