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我的老师
我最喜欢教我英语的王老师,因为她最能理解我们的心情。
记得五年级时有个转学来的陈晖同学,他对学英语毫无兴趣,很怕上英语课,连26个英语字母都认不出。王老师很理解他的心情和学英语的难处,就着重辅导陈晖,并用一些形象的图片、例子来增强陈晖对单词和语法的记忆。每当陈晖掌握一种语法或一个单词,甚至一个字母,王老师就会当众表扬他。陈晖学英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王老师不但理解我们,还善于引导我们。那是在一节自习课上,她拿着试卷给我们评讲。正讲得起劲的时候,忽然,从操场上传来“嗡嗡嗡”的马达声。怎么回事?同学们都忍不住伸长了脖子向外观看。原来,是自然老师在做模型飞机试航。同学们都希望去阳台看一看。顿时,教室里轻轻骚动起来。
王老师见我们不再认真听讲了,她先是一愣,露出疑惑的神情。当王老师转头看到自然老师在做模型飞机试航,回头又看到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时,才恍然大悟。她果断地一挥手,说:“到外面去看看吧!”同学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回到教室,同学们一时还安静不下来。王老师就微笑着说:“你们很喜欢飞机吧!可要知道现在国外航天事业比我国强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外语是学习研究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工具……”这时,教室里显得格外安静,大家又继续认真地听王老师评讲试卷了。
这样的老师怎不叫人喜欢呢?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迷惑——( ) 宁静——( )
(2)用“//”把文章分成三段,并概括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给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换一种说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喜欢的王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好老师。
认真观察下面的告示,再回答问题。
|
仔细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风
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东吹吹,西吹吹,吹落了花姐姐的花瓣,吹落了树公公的叶子。
风,像一个可爱的天使,东吹吹,西吹吹, 吹干爸爸额上的汗水,吹飞妈妈衣盆的泡沫。
风,像一个播种的园丁,东吹吹,西吹吹, 吹飞蒲公英的小种子,吹得秋天如此地绚丽!
(1)猜一猜: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谜底:()
(2)想一想,填一填、画一画。
(1)风像、、。
(2)“天上飘动的白云是风,随风摆动的柳枝是风,迎风飘扬的国旗是风。”还有哪些是风的呢?风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画一画风。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国的四大发明是:
(2)读了《守株待兔》,我们都觉得那个等待兔子的人非常,你还能写出哪些带有动物的成语?
(3)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腿像。
(4)如果现在没有一个太阳,那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发挥你想象,用几句话写一写。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我觉得以此来形容济南夏天的天气,是再恰当不过了。
暑假里的一天,天气热得厉害。太阳毒辣辣地烘烤着大地,一整天也没有一丝风,护城河旁的柳树垂头丧气,没有一点生气。知了拼命地叫着“热……热……”,地面上连只蚂蚁也难寻——它们也受不了这热魔的肆虐。
就这样煎熬了一天,到了傍晚,还是这么热。
突然,柳条稍微动了一下。谢天谢地,终于起风了。一会儿工夫,风大起来了,吹得尘土和纸屑乱飞,我高兴地跑了出去,享受这珍贵的凉风,看天上,好像是天公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浓浓的乌云迅疾地盖住了半边天。
风一阵紧似一阵,可是那整整一天积攒下来的热浪却还难以驱尽。“啪嗒”,一个凉凉的东西打在我身上。雨!而且是大的雨,刚开始下,雨点就有5分硬币那么大!雨点不断地往我头上落,头上顿时感到凉凉的,真痛快!可那讨厌的热浪仍缠着我的腿和脚,马路依旧烫人。
雨,越下越大,终于连最后的一丝热气也被“驱逐出境”了。密集的雨点成了银白色的雨跑道,砸到人身上,还真有些疼呢!我浑身上下淋透了雨,像只落汤鸡似地往回跑。这时,雨更大了,窗外白晃晃的雨水没头没脑地往下浇,那一排排柳树闪着翠绿的颜色,使劲地左右摇摆,像是在狂欢;天上电闪雷鸣,这是雷公在助威呢!
过了半个多小时,雨下小了——更小了。最后只是轻轻地蹦雨星。天晴了,云散了。天空碧蓝碧蓝的,那快要落山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柳树经过风和雨的洗礼,显得更加青翠欲滴。
济南的夏天就是这样——多变。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2)用“——”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用“﹏”画出文中的一句拟人句。
(3)济南的夏天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阅读课外选段,并完成下面的练习。(10分)
抓阄儿
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就经历了一次生和死的考验。那年秋天,我去黄河口参加社会实践,被分配到一只船上看机器。这天白天,黄河水猛涨,到了晚上,河水仍然不见下,洪水把我们的船冲得直摇晃。突然,听见“啪啪”几声,三根缆绳接连被拉断。霎时间,我们的船像一匹野马,迅速向下游漂去。
这里离大海不到六十公里,两岸没有人烟,周围除了风声和黄河的涛声,听不到别的声音。我们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已经闻到大海的气息了,我们还是想不出办法来,于是,大伙儿一商量,决定跳河,游到岸边去。可是,我们四个人只有一件救生衣,给谁谁都不穿。主机手刘水生说,他从小长在黄河边,游泳游得好,救生衣应该给不会游泳的同志穿。副机手王伟东说,他是老大哥,老大哥就得有个老大哥的样子,当然不能穿。其实,那年他才22岁。大李则找了个不太好意思讲出口的理由,他说他没有念过书,救生衣还是留给大学生吧,咱们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呀。
听了他们的话,我心里一阵热,眼泪差点儿流出来。可我一时又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但是,无论大伙儿怎么劝我,我还是不肯穿那件救生衣。
我建议说:“咱们抓阄儿吧,谁抓住谁穿。”
他们三个人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王伟东抢先做好了阄儿:“三个‘不’,一个‘穿’,谁抓住‘穿’谁就穿。”他自己先抓了一个,打开一看是“不”,接着水生和大李两人都抓的是“不”,还没等我去抓,伟东已把那阄儿扔进了河里。大家不容我多说,就把那件救生衣牢牢地套在我的身上……
结果,伟东没有爬上岸。
后来我才知道,那四个阄儿都是“不”,是伟东他们故意那样做的,伟东还对他们说,他们三个一定先抓,非让我穿上那件救生衣不可……
我跪在伟东墓前痛哭不止。从此,我懂得了人世间什么叫“情义”。
(1)作者是以第人称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2分)
(2)故事里一共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为什么要抓阄呢?(2分)
(3)他们抓阄抓的是什么?抓阄的结果如何?(2分)
(4)作者从抓阄这件事中感悟到了什么?最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