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③。安乐公④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改嫁。醮,结婚时以酒祭神的仪式。
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③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蟲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
④安乐公:指蜀汉后主刘禅。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自抚养躬自:亲自 |
B.齐桓得管仲而霸霸:霸主 |
C.数使吴数:多次 |
D.密奉事以孝谨闻闻:闻名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有暇则讲学忘疲则刘病日笃 |
B.士之有名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C.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而母立于兹 |
D.乃上疏《陈情表》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密侍奉祖母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
C.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被他打动了,打消了征召李密的念头。刘氏过世以后,皇帝也一直没有征召李密做官。 |
D.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论贵粟疏(节选)西汉· 晁错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治 :修理 |
B.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交通:交结往来 |
C.爵者,上之所擅擅:擅长 |
D.三曰劝农功劝:鼓励 |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
B.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木欣欣以向荣 |
D.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贤明的国君想拥有人民,就要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 |
B.作者指出:粮食对君王有很大的用处,是国家本来的政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他主张“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也有可供借鉴之处。 |
C.作者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但现状是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少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敛,有的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种差距不可能使农民安心于农业,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 |
D.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等,使作者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2)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3)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没有标点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说殆不可伐也!
节选自《檀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为府长流参军署:部署 |
B.禁断淫祠淫:过分,过度 |
C.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推:推求,推断 |
D.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出息:放高利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
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⑥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A.①③④⑤ | B.②③④⑥ | C.①②④⑥ | D.②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
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
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2)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章望之字序
欧阳修
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曰:“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予为之字曰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子所以异乎众人者,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其动作容貌皆可以表于民也。故纮綖延冕弁以为首容,佩玉玦环以为行容,衣裳黼黻以为身容。手有手容,足有足容,揖让登降,献酬俯仰,莫不有容,又见其宽柔温厚、刚严果毅之色,以为仁义之容。服其服,载其车,立乎朝廷而正君臣,出入宗庙而临大事,俨然人皆望而畏之,曰:“此吾民之所尊也。”非民之知尊君子,而君子者能自修而尊者也。然而行不充于内,德不备于人,虽盛其服,文其容,民不尊也。
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岳渎,天下之望也。故君子之贤于一乡者,一乡之望也;贤于一国者,一国之望也;名烈著于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德被于后世者,后世之望也。孝慈友悌达于一乡,古所谓乡先生者,一乡之望也。春秋之贤大夫,若随之季良、郑之子产者,一国之望也。位于中而奸臣贼子不敢窃发于外如汉之大将军;出入将相,朝廷以为轻重,天下系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其人已殁,其事已久,闻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夔、龙、稷、契是也。其功可以及百世,其道可以师百王,虽有贤圣莫敢过之者,周、孔是也。此万世之望,而皆所以为民之表也。
传曰:“其在贤者,识其大者远者。”章君儒其衣冠,气刚色仁,好学而有志。其然修乎其外,而辉然充乎其内,以发乎文辞,则又辩博放肆而无涯。是数者皆可以自择而勉焉者也,是固能识夫远大者矣。虽予何以勖焉,第因其志,广其说,以塞请。庆历三年六月日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其服,载其车 载:装载 | B.功德被于后世者被:覆盖 |
C.其絜然修乎其外絜:高洁 | D.是固能识夫远大者矣识:识别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君子所以异乎众人者相与枕藉乎舟中 |
B.俨然人皆望而畏之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C.其在贤者,识其大者远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D.虽予何以勖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
虽盛其服,文其容,民不尊也。
此万世之望,而皆所以为民之表也。
第因其志,广其说,以塞请。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甘霖亭记韩日缵
甘露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咸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善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月不雨谓之亢再:二,两个 |
B.无岁是无民也岁:岁月 |
C.行之不辍辍:停止 |
D.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造:前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
B.荆公守惠之明年不日成之矣 |
C.太守其不勤民其形容憔悴。 |
D.自原野达于畎亩渗漉于闾阎 |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 |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丹不忍以己之私 |
B.常痛于骨髓以其无礼于晋 |
C.而右手揕其胸因人之力而敝之 |
D.乃遂私见樊於期乃请荆卿曰 |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