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改)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克勤坐“空印”事诛坐:因……获罪 |
B.王尊以殊礼尊:尊贵 |
C.稽延数日稽:拖延 |
D.当老其才老:用到老 |
文中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吴沉、揭枢荐,召见以资政殿学士行 |
B.后为仇家所连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
C.而陈瑄以战舰降燕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D.命磔诸市投诸渤海之尾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儒从小机警敏捷,后来跟从宋濂学习,表现优异,超过宋濂门下的许多知名文士,连先辈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为比不上他。 |
B.方孝儒举止端庄,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欣赏,太祖不但在方孝儒因仇家检举牵连而被逮捕到京师时保护了他,还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
C.当燕王兵临南京城下时,有些人劝说惠帝逃跑,但方孝儒坚持守卫京师以等待援兵。最终,京师被攻陷,惠帝自杀,孝儒被抓。 |
D.父亲被诛时,孝儒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路人,燕王篡位后,他的悲切哀恸的哭声响遍大殿的台阶,可见孝儒忠孝至诚。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2)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
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分)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泽乃西入秦西:向西 |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使……窘迫、困窘 |
C.虽死无所恨恨:忌恨、怀恨 |
D.昭王新说蔡泽说;听说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其卒然亦可愿【】②【】延入生,为上客③与语,大说【】,拜为客卿
A.①与 ②乃 ③之 | B.①也 ②乃③其 | C.①与 ②以 ③其 | D.①也 ②以 ③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B.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C.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D.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
B.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成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
(2)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3)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幼有业尚①。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
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沉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
及太祖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②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
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注释】①业尚:学业品德。②直史:秉笔直书的史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著作郎,不就就:赴任 | B.豫坐者皆赋诗豫:预先 |
C.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衅:祸患 | D.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遗:舍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义康乃悦 |
B.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岂可因国之灾 |
C.喜愠不见于色形于辞旨 |
D.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是一项是( )
A.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B.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C.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D.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昙首自幼很有才学,在高祖一次设宴上,宾客们即席赋诗,王昙首才思敏捷,率先完成了诗作,高祖阅览后,很是高兴。 |
B.宋高祖十分赏识王昙首,认为他沉稳坚毅、有识见、有器度,是宰相之才,更叮嘱宋太祖日后遇事要多听取王昙首的意见。 |
C.王昙首在平定内乱中立下大功,太祖认为,如果没有王昙首兄弟俩,自己就不会有今天的皇位。于是便下诏封赏了王昙首。 |
D.王昙首为了消除彭城王义康的不满,一再请求到吴郡任职,但未获准;于是又劝说兄长王弘将府中一半兵力分给了彭城王。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②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2)从文中找出直接体现王昙首“美德”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③,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释:①糟:酒糟 ②醨:薄酒③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平既嫉之嫉:嫉妒 |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续 |
C.举贤以自佐佐 :辅助 |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内惑于郑袖身客死于秦 |
B.冀幸君之一悟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
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其后楚日以削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C.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
翻译画线句子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