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野彘入厕 通“猝”,突然。 B.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审案。
C.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太守。 D.临江王非忠臣邪 难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郎事孝文帝 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B.至族灭瞷氏首恶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C.是时民朴,畏罪自重,都独先严酷 秦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D.临江王既为书谢上,自杀 击沛公于坐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一头野猪冲进去。孝景帝想要冲进去解救,被郅都拦下。孝景帝看野猪出来了,也就回去了。
B.郅都虽然是个文弱书生,但执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都对他很有看法。
C.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听说他做雁门太守,就主动撤兵而走,在郅都死之前都不敢侵扰雁门。
D.郅都执法不避权贵,最后被以太后为首的当权者处死,临江王之死只是他们向郅都发难的一个导火线而已。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2)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每小题3分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师:军队。
B.因人之力而之敝:损害。
C.且君尝晋君赐矣为:给予。
D.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唯:只有。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无能为也已 D.何厌之有?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何陋之有? D.邻之厚,君之薄也。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注】①圯上老人:《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尝从容步游下邳圯上,遇一老父,受《太公兵法》。”这里的“老父”就是圯上老人,一说是黄石公,秦汉时期下邳人,传说他传兵法与张良。圯,音yí,桥梁。
②贲、育:战国时勇士。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
③倨傲鲜腆:态度傲慢、言语粗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临之而不惊卒:同“猝”,仓猝,突然
B其间不能容发:发动,起事
C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也刚:强硬、刚强
D.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疲惫,困倦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同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故加之不怒临清流赋诗
B.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C.以匹夫之力,而逞一击之间极娱游暇日
D.非子房谁全之天之苍苍,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下列事件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用来证明“忍”的益处的一项是
①郑伯輮袒牵羊以迎②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③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④特出荆轲,聂政之计
⑤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⑥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立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重在点明成大事者必有一般所无法达到的忍辱负重的品质。
B.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借题发挥,强调做到“忍”的艰难不易,主旨明确,发人深思。
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D.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事,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密至,谋曰:“今天子远在辽左,若鼓而入蓟,直扼其喉,高丽抗其前,我乘其后,不旬月赍粮竭,举麾召之,众可尽取,然后传檄而南,天下定矣,上计也。关中四塞之地,彼留守卫文升,易人耳。若径行勿留,直保长安,据函、崤,东制诸夏,是隋亡襟带,我势万全,中计也。若因近趣便,先取东都,顿兵坚城下,不可以胜负决,下计也。”玄感曰:“公之下计,乃吾上策。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密计不行。玄感至东都,所战必克,自谓功在旦暮。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福嗣耻见执,策议皆持两端。密揣其贰,谓玄感曰:“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请斩以徇。”不从。
时东郡贼翟让聚党万人,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曰:“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之辽海,和亲绝于突厥,南巡流连,空弃关辅,此实刘、项挺兴之会。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让由是加礼,遣说诸贼,至辄下。因为让计曰:“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不如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让听之,遂破金堤关,徇荥阳诸县,皆下。荥阳太守杨庆、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合兵讨让,让素惮须陀,欲引去。密曰:“须陀健而无谋,且骤胜易骄,吾为公破之。”让不得已,阵而待。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伏发,与游军乘之,遂杀须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见于道适 恰好
B.兵坚城下顿驻扎
C.此实刘、项挺兴之会 时机,机会
D.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少却 稍稍休息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密“趣解雄远、多策略”的一组是 () ①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②公之下计,乃吾上策。
③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
④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
⑤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
⑥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碰见骑着黄牛,一边走一边读书的李密,赞叹他勤奋好学;与他交谈后,认为他见识过人,谋略出众。
B.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李密为他提出三条计策,但玄感认为李密所说的下计才是最佳策略。
C.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
D.李密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勇气可嘉,亲自带兵采用伏击的方式杀死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
⑵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试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
B.玄宗之,召试文章奇:认为……奇妙
C.甫自京师遁赴河西宵:在夜里
D.严武之,有时不冠过:指出过错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B.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C.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②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③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