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注解】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二)郑板桥,乾隆间知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①,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②。监生③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④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⑤脱其帽,足踏之,或捽⑥头黥面⑦,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
【注解】①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②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③监生:此指儒生。④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⑤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⑥捽(zuó):揪住。⑦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齐国好厚葬 (崇尚,喜欢) | B.齐桓公患之(祸患) |
C.监生以事上谒(拜见) | D.乾隆间知山东潍县(掌管)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徒以有先生也 |
B.未久,厚葬之风休矣复立楚国之社稷 |
C.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D.板桥乃大兴工役凡三往,乃见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 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 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 在政务管理上,管仲和郑板桥各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赵普》)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普少习吏事()
(2)既薨()
(3)及鲁肃过寻阳()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 |
B.又/留蚊/于素帐中 |
C.其一犬/坐于前 |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翻译句子
(1)太祖常劝以读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认真阅读【乙】文,自选角度,说一说你得到的启迪。(一点即可)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 (卷七)》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jiè)等五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通“喝”。
【丙】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惟长堤一痕②大雪深三尺许
③三鼓归寝④万径人踪灭【甲】文中划线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俱”是“都”的意思,请从【乙】中找出一个和“俱”意思相同的字:。
请用两个“/”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薄”有下列义项:
A.冷淡,不热情; | B.土地不肥沃; | C.轻微,少; | D.稀薄。 |
【乙】文中的“明月薄之”的“薄”应是什么意思?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丙】文中“独钓寒江雪”一句的理解。
积累链接:《江雪》中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心性与境界与我们学过的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答题。 (共11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谒:拜谒。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选出下面句中画线字意思有误的一项()
A.沿溯阻绝。 绝:消失 | B.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
C.不以疾也。 疾:快 | D.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全、都 |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正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
B.甲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
C.乙文作者用对比手法突出巫山神女峰的纤丽奇峭,尤其是晴天丽日,更显奇幻多姿。 |
D.甲文郦道元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重点突现三峡不同季节的水之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完成练习。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⑹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⑻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⑽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⑾子曰:“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志也。”
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三省吾身()曲肱而枕()一箪食()、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
说:愠:罔:笃: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
B.《论语》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
C.《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
D.《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3)孔子认为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你能从《论语》十二章找出两个成语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解释加点字含义。
⑴选贤与能__________⑵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
⑶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⑷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解释下列虚词含义或作用。
⑴为: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 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写“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一句表达内涵相同的句子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