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鸟是树的花朵
吴忌
我们都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你看吧,这就冬天了!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这是不是我们在冬天缺少快乐的真正缘由呢?树木仿佛都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过冬天,如果下雪,玉树琼枝,以及屋吊着冰凌,都能令我们开心。没有树木的阴凉,我有些心虚,感觉到处没有墙。大雁的声音已经很远了。我在大地上为冬天的阳光感到可惜,因为,阳光的灿烂和温暖如不照在红花和绿叶上,阳光岂不等于虚度了岁月?正如袖手旁观的我们在一堆红红的炭火前,等天黑。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又飞走的,黑压压一大片的是八哥或乌鸦,冬天的麻雀也喜欢一群一群地飞,一群一群地落在光秃秃的树上。黑色的鸟群会在瞬间装点一棵树,装点一丛树林。鸽子也这么飞,要是一群白鸽落到树枝上,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白得丰腴而优雅。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我觉得这三五只鸟,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心事,说话的时候少,不说话的时候多。有的飞走,有的留下。有时候只有一只,一只也好。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枝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得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乌鸦的歌声粗壮而无所顾忌,麻雀使得冬天没有了秩序。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与日俱增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有小鸟。我说,在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一只翠鸟就住在池塘边的灌木上,它翠绿的羽毛比深绿或浅绿的树叶更加艳丽,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树叶里的翠鸟之花。两只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我想杜甫当年在美丽的锦城思念家乡,“两个黄鹂鸣翠柳”,他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在江南的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的歌声和舞蹈?不管树上有没有花朵,黄鹂总会落到二月的江南。树上有花,鸟儿也会落上去。锦上添花,不是重复,是更多的美丽。喜鹊踏梅如何?乡村的快乐都在一树灿烂的梅花上。喜鹊总是两只两只地飞,两只两只地起舞歌唱。喜鹊就是开在乡村的花朵。
我喜欢夏天的白鹭,它们整个夏天都住在村头河边的树林里,当白鹭们从碧绿有水田里归来,它们都落到树梢上,远远望去,那就是一树最浪漫的花朵。最不能忘怀的是村子里的月夜,白鹭们栖宿在那棵枫树上,夜风把树叶吹得哗哗地响,月光会把枝头的白鹭摇上摇下,翻开它们长长的翅膀。我有时候回忆童年,村头的枫树一定会出现,树上的白鹭也一定会出现。
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一只鸟学习呢?我在观看一树的小鸟的同时,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
(选自《散文》2004年第3期)
19、第二、三段写冬天的空旷疏朗和由此产生的遗憾之情,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0、作者认为鸟的出现对冬天的影响与对春、夏、秋三季的影响是不同的,请概括出这两种影响。
2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
22、作者为什么说“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触 摸 阳 光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个句子:阳光走着猫步来。我当时在心里反复咀嚼这句话之后,仍延续着说不出来的感动。我以前一直以为阳光只是单纯平淡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无数角落,它和空气、雨水、泥土一样廉价,它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太阳正常运行的附属物。
后来,又读到代薇的诗句:阳光照射进来/像一杯刚刚挤出来的泛着泡沫的牛奶/还带着牛棚和干草的气味/睡衣的颜色。我第一次觉得阳光也如此的美丽和充满感性。
我选择在一个闲暇的午后,坐在临窗的书桌边。阳光从窗棂斜射进来,它照在墙角水仙舒展的花瓣上,然后又落在我身后凌乱堆放的书籍上。我书房中许多寂寞的什物,正承受着它温柔的抚摩,这四周阳光也一样地安静。
我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感受到阳光的优美步伐,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她的到来,只相当于秋天里落叶的一次自然降落,而不会惊扰我凝神时的短暂安睡。
一直生活在北方习惯了,到了南方总有些不适应。南方气候湿而多雨,阳光有时也不是很绚烂的那种,所以很多时候会特别怀念那些在北方的日子,尤其是在冬天,南昌的冬天并不太冷,只是风较大,因而阳光显得微弱,它完全比不上北方的那种明朗的照耀。
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冬天里雾气会很重,所以我清晨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掀开寝室窗帘,去等待那一缕阳光穿透雾霭,照射进来。然后紧接着是到走廊晾晒被褥,在接近正午时分,阳光才会无限地笼罩整个阳台,让我们沐浴个彻底。在阳光下弹着木吉他的忧郁男孩,他比我更懂得,阳光的每一次照耀,都会是一次非比寻常的精心弹奏。
我记得高中时代的我,喜欢在晴朗的周末黄昏,去后山坡上看日落。那时候总是独自坐在一块巨石上,看着太阳在河对岸缓缓地沉下去,云层变成灰蓝色,这是一天中阳光最温情的时候。山坡上到处是陌生的坟墓,但我从不惧怕,我坦然自如地走在寂静的松树林中,因为内心的宽阔。阳光就是这样,它总能涤净你曾经骚动的心。
在遭遇了好些天的雨水连绵之后的一个下午,阳光终于让我再次看到阳台上被子漫天铺开的景象,也让我再次听见廊檐下伴着吉他声的动听哼唱,一些爽朗的笑声也随着阳光的来临而重新复活。那个下午,我在漫长的等待之中,突然想出去看看太阳,这个想法让我的室友惊讶不已,但没人愿意接受。我打电话给一位要好的朋友,很诚挚地提出邀请。我原以为这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奇妙想法,它甚至要比看月亮更具浪漫气息,但最终她没有同意。她还劝我放弃这个很荒诞的想法,在寝室里安静地看书。其实是她们无法体会一个人对阳光的眷恋和挚爱。
我还是去了。整个下午,我就一个人躺在草坪上,闭上眼睛,那和月光一样温和的光芒,拂过我的脸,我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很久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触摸阳光了,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
(选自《读者》2005年第21期)
1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指出“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2)请说出“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的含意。
答:
13.作者为什么要回忆高中时代那一段幸福的生活?
答:
14.本文第5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作用?
答: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18——21题。
诗人和酒
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和酒。酒固然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酒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有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
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唐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且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养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刘伶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惠得多。《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两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清风,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婆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18、作者说,小时候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最后一句的味道却是怎么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酒漫漫给醺了出来。请简要概括作者所体会出来的“味道”。
19、第四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0、从全文看,诗人喜欢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化底蕴。 |
B.文章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饮酒的态度。 |
C.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充满伤感,所以中国的文学全是纯感性的文学。 |
D.“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这是夸奖苏轼的妻子很会持家。 |
E、作者认为,饮酒须有雪,否则就缺乏情趣。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2题
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
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说,为了预防疾病的侵入,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了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为的是能让人们延年益寿。在药片综合症流行的今天,人们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在抢占市场的战略引导下,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开始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
文章说,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旨在确定那些最常见的“非疾病”。调查结果显示200多种状态属于“非疾病”,名列首位的是老年人的一些怪癖,然后是倦怠厌烦的情绪、黑眼圈、秃顶、雀斑、灰头发或白头发、招风耳和时差反应等等。
商业公司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也属于健康问题。性格腼腆被称为社交焦虑紊乱;工作中缺乏恒心和自制力则变成注意力不足;失去至亲或是一段情感破裂带来的痛苦成了创伤后抑郁症;月经前的情绪波动成了月经前营养不良或机能障碍。为此,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最为人所知的氟西汀。
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类型,比如荷兰科学家宾格豪尔斯在对3%的荷兰人调查后提出的“空闲病”,表现为一些人对假日或空余时间无所适从。还有“思乡病”,通常是指那些移居他国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另外,还有蜘蛛恐惧症、天文恐惧症、恐雨症和恐海症等一系列精神病学上记录在案的恐惧症。
目前医药产业经常使用的另一策略是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比如说把疲倦定性为慢性疲乏症状,或是把周期性的腹泻和便秘定性为应激性结肠炎的症状。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是合法的,这和医药产业夸大其词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汉诺威达特矛斯医学院的莉萨· 施瓦茨提醒人们注意避免把一些日常的小问题诊断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倾向,比如认为普通的鼻腔黏膜炎是过敏性鼻炎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健康可以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而如果完全按照该定义的字面意思,很少有人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人们对于健康的狂热追求没有限度。现在有些人已经不需要出现任何症状,只要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会主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调查显示,越是富有的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这种倾向呢?解决的方法可以是使用那些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只有在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文章说,“患者”本人也可以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因为现在人们通常对健康的过度在意恰恰不利于健康的。我们的需要是一致的: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吧。
10、下列对相关行业“抢占市场”做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
B、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属于健康问题。
C、经常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
D、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
11、下列表述不属于“过度在意健康”的一项是
A、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
B、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
C、某些科学家提出“空闲病”“思乡病”等许多新的疾病类型。
D、人们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12、结合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也是为了实施抢占市场战略。
B、医药产业无孔不入,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又夸大其词,如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合法化。
C、某些西方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
D、为了抑制“杞人忧天”的倾向,要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也可以使用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
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
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7.“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
(1)“取舍标准”指
(2)“堂皇形象”指
18.
(1)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
(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19.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
并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