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
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固:本来)若是,效而
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顾:理睬)。及寇兵侵
其境,越人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
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解释下列句子加线词语的意义。
①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 ②以为车固若是
③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 ④及寇兵侵其境 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两处)
观 者 闻 其 夸 而 信 之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四支僵劲不能动
(4)主人日再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用“勤且艰”为概括自己的学习生涯。那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三个方面的困难?请根据文意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为什么能做到勤奋刻苦?请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今谓人曰()(3)何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 ,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
.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
②坼:裂开。.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B.乃置伯去![]() |
C.伯意悟目似瞑,意暇甚 |
D.夜皆亡去广故数言欲亡 |
.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 |
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秦巨伯》)
译文: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译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隆中对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
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屏
(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
(4)愿诸君勿复言愿.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B.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
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
D.曹操比于袁绍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翻译: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翻译:.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
答:()。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完成15-16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B.呼尔而与之![]() |
C.吾谁与归 | D.吾与徐公孰美 |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