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5分)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l20年祭,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也令人不断追思以受到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9年曾被派往中国大陆从事谍报侦查的小川又次,于明治二十年(1887)向当局提交的《征讨清国策案》总结道:(清朝)“近来虽然虚张声势,频繁谋求扩张军备。但尚未达到杜绝百弊之源、布设铁路、采用义务兵役之日,决不能称作真正之强国。”“清国岁入总计一亿二千五百万圆有余。……拥有本邦十倍面积、人口之大国,其岁入不足本邦一倍,其财政困难可想而知。”“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可惜的是,“今日清国之人民,……乃无智愚昧之人民”,“不知爱国为何物”。
——腾讯网“短史记”2014年7月8日第l91期《甲午前日军如何评估清朝战力》
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这与现代海军集中建设、使用的要求格格不入。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    今年是甲午年。l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2014年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的谈话
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表示,中日关系近几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入新的转折期,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中日在双边关系的原点上出现了分歧。中方认为,l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目标就是中日两国要正视历史,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从2006年起,日本方面却认为互惠是目的,友好是实现互惠的手段;其次,中日对战略互惠的理解上存在差异。2008年中日双方确立了战略互惠关系,中方重视战略互信和互惠并重,日本更重视互惠,更趋利;第三,这一轮中日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问题加岛屿争端,是一个叠加共振的局面。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也成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新热点。
李薇认为,日本不一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但是不能正视历史的民族是不会让人放心、被人接纳的。
——中国青年报《日不一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中日不会再战》(2014年7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材料二中习近平所说的甲午战争“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的含义是什么?习近平发表该谈话的意图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中国应怎样把握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即位)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年)
材料二:六十多年以来,我们昔日创制的人民主权原则,在美国正完全取得统治地位。美国的各项制度所依据的原则,即遵守纪律的原则,保持政权均势的原则,实行真正自由的原则,真诚而至上地尊重权利的原则,则对所有的共和国都是不可或缺的。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第十二版序(1848年)
材料三:当今世界上有两大民族,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但好象在走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他们的起点不同,道路各异。然而,其中的每一民族都好象受到天意的密令指派,终有一天要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1835年)
(1)材料一中的“大革命”爆发于哪一年?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也符合材料一托克维尔的观点。简要说明“坏政府”改革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民主的制度性保障是什么?列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威胁到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大事件。
(3)材料三托克维尔的预言在20世纪中期成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俄(苏)“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的含义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俄“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的变化。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导致“永久性变化”的要素?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力”。
——据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等
材料二: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摘自《共产党宣言》
(1)简述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4分)
(2)阅读材料一,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
(3)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
(4)简述“关贸总协定”产生的背景。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历史潮流和趋势。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指出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3)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字数在100字左右)

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一一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
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及走向,费孝通先生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3)依据材料四,指出两人的文明发展观各是什么?试各举一例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