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14分)
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父季真,位①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②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③,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④童仆,俟⑤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⑥。由是⑦声誉甚盛⑧,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注】①位:官职。下文“中书侍郎”“钜鹿太守”均为官职名。②耽:迷恋,沉溺。③疾:疾病。④驱逐:赶走。⑤俟:等,等到。⑥由是:因此。⑦甚盛:很大。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好学耽书 ( ) ②父母恐其成疾( )
③为家人所觉( ) ④由是声誉甚盛(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禁之不能止
A.是吾剑之所从坠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C.至之市 | D.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内 外 亲 属 呼 为 “圣 小 儿”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2)下列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B.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
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列子•汤问》)
【乙】
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 ①,加涂其上 ②,必将挠 ③. 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④。"高阳应曰:"缘 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选自《吕氏春秋•别类》)
【注释】①生:湿。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 苦而不平
②室之始成也 善
(2)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4)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
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
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④孰与昧行乎:点亮蜡烛的光亮,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1)填空。
①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 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②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炳烛之喻。
(2)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舜发 于畎亩之中 |
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 |
B.百里奚举于 市 |
愿为 市鞍马 |
C.必先苦 其心志 |
其喜洋洋者矣 |
D.征于 色 |
天山共 色 |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用"/"画两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请以课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为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