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两个不同时期重庆农村地区的游行群众队伍,方阵中的标语反映了当时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
①这两项政策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图一反映出农村工作中的 “左”倾错误
③图二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 B.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
C.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 D.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
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 |
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指出“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 D.人身控制的弱化 |
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这是很危险的。为了杜绝此现象带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 )
A.废分封行郡县 | B.盐铁专营 |
C.重农抑商 | D.抑制兼并 |
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D.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