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此事件表明
| 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革 |
| 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 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
| 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改革幻想 |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 A.国民党的灭亡 |
|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有一首山歌唱到:“朱毛红军到古田,工农当家掌政权,一人分到十担田。”此歌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土地革命时期 | B.国民革命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写的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所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 A.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
| B.民国政府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高兴 |
| C.清政府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
| D.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
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失败被俘后的“供词”中说:“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对此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强烈谴责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
| B.极力推卸失败的责任 |
| C.正确总结了失败的客观原因 |
| D.正确总结了失败的主观原因 |
该表是《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年份 |
1937 |
1938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 阵亡人数 |
125130 |
249213 |
169562 |
339530 |
144951 |
87719 |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 B、国民党军为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
C、国民党领导抗战取得了伟大胜利 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