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此事件表明

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革
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改革幻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B.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C.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孙中山“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 D.三大政策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②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③指导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制定④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如图,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探索 B.抗争 C.屈辱 D.复兴

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

A.五四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戊戌维新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