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工人人数38万人。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只能给古老的帝国提供一点近代化工业的“点缀”而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近代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 | B.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
| C.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 | D.甲午战争前中国惊呆化停滞不前 |
16世纪西班牙曾经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 B.美洲白银的大量输入 |
| C.政府滥发纸币 | D.与荷兰、英国的商业竞争 |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
|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
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荷兰人摆脱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盛行的传统而奉行一种势必在近代推广的原则。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他们在日趋增多的活动次数中,靠扩大销售数量的办法努力增值利润。”荷兰商人热衷于大众消费品贸易的历史前提是
| A.荷兰航海业的发达促进了贸易的繁盛 |
| B.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
|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 |
| D.荷兰人更加具有面向市场的盈利观念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 A.市场因素 | B.军事因素 | C.技术因素 | D.政治因素 |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 A.文艺复兴 | B.新航路开辟 | C.“光荣革命” | D.工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