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本论》: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这表明( )
| A.早期资产阶级与封建政权存在某种共同的利益 |
| B.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化是资本发展的必要条件 |
| C.国家中央权力强化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 |
| D.早期资本主义实质上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来看望。她走后,武则天掐死公主,嫁祸于王皇后。为上位掐死亲闺女,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只记载有小公主的暴卒。下列对材料的表述恰当的是()
| A.“为上位掐死亲闺女”体现了宗法观念的逐步淡化 |
| B.“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体现对待历史人物的两面性 |
| C.武则天后宫的争宠上位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强化 |
| D.历史记载缺乏有力证据,不宜过度依赖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即使从政治实践看,这种平民化的特色也远甚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能体现材料中“政治实践”的是()
| A.郡县制的推动 | 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
| C.内阁制度的建立 | D.科举制的实行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
|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 D.宰相权力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