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往事依依》的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问题(共8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了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雕镂( ) 镌( )刻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两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请你把这些句子摘录在下边的横线上。(至少两句)
作者是从几方面描写老师讲课的“入情”,回忆一下,你的老师“入情”时有怎样的表现?可以仿照上文,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 黄蜂的“举动” |
作者的情感 |
|
| 第一次 |
||
| 第二次 |
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突出了它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5分)
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两点)(3分)
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⑴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⑵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⑶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⑷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⑸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太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⑹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⑺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⑻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⑼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⑽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⑾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⑽ 段“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这句话加点词语的理解。
请谈谈你对“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下面名言警句不符合本文主旨的一句是()。
|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 C.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
| D.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爱因斯坦 |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50字左右)(4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题目。
《给儿子的一封信》(节选)
⑴十四过了,就奔十八;十八过了,就奔三十;三十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其实是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我们对你无要求,唯有希冀。
⑵一、应有博大的胸怀。天空大,比天空还大的是人心。邓小平爷爷是距你最近的伟人。他博大如天体。有些人栽倒一次就起不来了,可他倒了三次还站起,终于笑到底。他放得下,拿得起,举泰山如茶几。你则常举轻若重。小时候,别人批评一句,你牢记许久。考试前,你如临敌;考试若小挫,你总焦虑不安。我带你出国,照像,你总问:“别人会不会以为我是在世界公园拍的假景?”有时候做题答案与同学一致,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怀疑:我是不是抄同学的?你说你爱想事,却不告诉我们想什么。思想会发酵,心理雄关难越,但必须越,否则你就不能涅槃。切记:豁达、豁达再豁达。我的诀窍是:从生命入手,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要太过看重。生命是一种宣泄,生命是一种咆哮,生命也是一个有无。一个人如果连死亡都不怕,还怕什么?小时候,我的喉咙卡了一根鱼刺,一个月不出来,我直觉自己要死了。就在某日清晨,一个老人摔倒在学校旁的马路上,竟被一泡马尿呛死了。我忽然觉得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奇怪的是我也忽然无惧了。同学间有意见算什么?批评又算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打不倒的敌人,只有打不倒的自己。人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
⑶二、要有铁一般的意志。你人很聪明,但意志稍缺。与一般孩子相比,你意志够强了,但与你即将要做的事业比,还不够。你说不喝可乐,果然就再不喝。考试小挫后也屡次发誓不玩游戏机,但常挡不住它的诱惑。这就是说,小事尚可,中事不够,大事更不够。对此,父母有责任,我尤有责任,我骨子里不愿让你吃苦,甚至见不得你吃苦。我总想为你创造条件,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聪明人办小事,坚强者办大事。战斗最难坚持的是最后三分钟。与外公一起闹革命的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在河西走廊牺牲时只有二十六岁,他的妻子是女红军,已怀孕,仍被马匪蹂躏,娶作小老婆。她讨饭逃回南方,将孩子生出来养大。解放后,又受到三十年不公正待遇。她几回欲死,但想到一定要把丈夫的骨血养大,便苟活下来。一个女子,处在这个境地下,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终于,在前年,她被平反。她带着已经六十岁的儿子来到河西走廊烈士陵园看望丈夫。照片上,孙玉清年轻英俊,而她,连她的儿子,都是鸡皮鹤发,瘦骨嶙峋。她抚着丈夫的镜框哭道:“我到今天才来看你。你的儿子都老了啊……”我是与你一同看的电视,当时我的泪水止不住流下来,我是为这个坚强的女人的意志而流泪。孩子,一定要坚持,越不能坚持越要坚持。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坚持住,你就会迎来黎明,迎来胜利,迎来成功。请从三个自然段中各找一句话,分别概括这三段的意思,并说明三个段落之间结构特点。
作者对儿子提出的两点希望是针对儿子的哪两点不足提出的?(用原文句子回答)
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⑶段叙述的事例,并说说它的作用。
选文的语言富有哲理,请选一句摘抄下来,并适当分析。
下面有关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刘亚洲,当代作家。 |
| B.本文作者针对儿子的缺点进行严厉的教育。 |
| C.本文是一封书信,充满了深厚的父爱,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 |
| D.第⑵段介绍邓小平的事例是说明革命者应具有博大的胸怀,不怕挫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
杨芳
⑴拍动画片《大闹天宫》那一年,万籁鸣已经60岁了。
⑵此前,他开创了中国动画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部动画片《纸人捣乱记》,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⑶然而真正让万籁鸣魂牵梦绕的动画形象,是《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20年前,如果不是电影商毁约,这一形象恐怕早已被搬上了银幕。正当他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之时,美国人沃尔特·迪斯尼推出的《白雪公主》风靡了世界。“哀莫大于心死。”深深绝望之中,他移居香港,只落得当布景设计的境况。
⑷直至195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厂”)邀请万籁鸣担任艺术顾问,他才重拾生疏的画笔。五年后,厂长找到他,商议拍摄那部搁置在他心头已经太久的《大闹天宫》,对此,担当总导演的万籁鸣又说出一句话:“喜莫过于得偿。”
⑸让国画像电影一样“动”起来,是万籁鸣毕生追求的目标。20岁那年,这位商务印书馆的插画师,在上海城隍庙头一次看到西洋镜。这个投枚铜板就能看到活动图片的黑匣子,一下激发了他创作动画片的灵感。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理,万籁鸣特意写信给美国知名的动画公司,但一直没有回音。于是,他和两个兄弟在弄堂租了间7平方米的房子做实验。每到夜晚,厨房的煤炉被搬走、窗帘拉上后,狭小的屋子就变成了暗房。
⑹从编剧、导演、造型,再到拍摄、冲洗、放映,全是自己动手。1926年,这间小屋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纸人捣乱记》。而从那一刻,到《大闹天宫》被搬上银幕,中间相隔了37年之久。
⑺《大闹天宫》至今被奉为国产动画片经典,从筹拍到制作完成足足用了4年,仅剧本就耗费了万籁鸣半年多时间,手工绘制用了两年多时间。其中光是“美猴王”的形象,中途就变了无数次“脸”。为了寻找片中诸多神仙的原型,他特意派人上京“求神”。京城大大小小的庙宇,没有一处没留下过剧组人员考察的足迹。
⑻有时为设计一个动作想得入神,年过六旬的万籁鸣,会顺手抄起一根梢棒,在厂院里和年轻人挥舞起来。一次不慎掉入水池,他乐呵呵地站起来然后郑重其事地叮嘱年轻人:“谁也不要告诉我老伴儿,我裤子湿了。”试映那天,听着铿锵的锣鼓,看着腾云驾雾的孙大圣,这位64岁的老人激动地哭了:“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
⑼这部长达70分钟的动画片上映后,立刻引起国内外轰动。法国《世界报》称其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而这一点恰是“迪斯尼所做不到的”。即使在今天,该片每年的发行量仍居上美厂前三名的行列。
⑽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万籁鸣已经是一位垂垂老者。此时,铁臂阿童木正在国内风靡。一日,日本动画始祖手冢治虫来华访问,唯一的要求是拜见万籁鸣。他坦承,铁臂阿童木是受了“孙悟空”的启发后创造的。见面那天,万籁鸣画下孙悟空,和手冢治虫笔下的阿童木紧紧贴在一起,时人照相留影。眼下,当日本动画形象飘满中国的大街小巷时,这幅照片静静地挂在上美厂的会客厅里。
⑾一位研究者也唏嘘不已:“中国动画片早已迷失在飞速发展的动画技术中,万籁鸣那辈人那种民族化传统不会再有人延续了。”、根据上下文,在第四段横线处填入最恰当。
| A.希望 | B.夙愿 | C.心愿 | D.渴望 |
、第八段万籁鸣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笑一哭令人印象深刻,这属于 描写,对内容、结构所起的作用是:
、第五、六两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 。其主要内容是: 作用是:
、阅读全文后,有人认为万籁鸣恰如文章标题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但也有人认为恰恰相反。请分别举出文中一例,来支持各自的观点。
认为万籁鸣与历史失之交臂:
不认可他与历史失之交臂:、后人为离世的万籁鸣设计了这样一个墓碑:“墓碑是一卷展开的胶片,云雾缭绕的花果山中跃出孙悟空。这位大圣,手持金箍棒,眺望着远方”你认为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转出一个东西南北
詹克明
①。地理学家惯识东西南北,故把地球两刀切成四块:一刀切出北半球、南半球;二刀切出东半球、西半球。其实囫lún一球,各向同性,本无东西南北。
②平日里我们身居大地,看惯了太阳东升西落,北阴南阳,自然会得出东西南北概念。可是在一个球面上,这四方又当如何定位?
③再者,当我们来到北极,准确立足于地理极点之上,周围一切皆南,这“东”“西”又安在?
④我想起几天前刚看到2011年4月1日报载:中国要在南极冰盖之巅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全球纬度最高”的天文台。我们何不在此天文台也顺便建立一台“中华日晷”呢?倘若真的要在南极添置这台日晷,有一至关重要之事必须提醒,那就是——南极“中华日晷”的晷盘刻度必须与中国现行日晷的盘面刻度顺序相反!对于看惯了北半球中国日晷的人而言,必须注意:南极需要的是“反晷”!
⑤极点是一个无限小的圆。尽管它只是一个“点”,但仍然保有“圆”的属性。你仍旧可以根据“旋向”确定东西方向。当你在极点,如北极,站定不动,向外望去,任何方向都是南方。但只要你由静变动做原地转身,沿顺时针方向自转就是向“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是向“东”。
⑥可见,立足极点同样可以有东南西北。“静”得 A,“转”见 B。
⑦美国人加文·韦特曼《极地探险家》一书对北极的地理坐标给出了特殊值——“北纬
90°,西经0°”。
⑧地球仪上按15°间隔划出经线,共24条(每相邻经线为1小时“时差”)。所有的经线全都延伸交汇于南北极点。若承认极点是一个无限缩小的圆,那么这个纬度为90°的“圆”,必定也和其他圆形纬线一样,与相同数量的经线相交。换句话说,极点的经度应该可取东经、西经从0°——180°(包括整数、分数)中的任意值!你可以按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度定北极坐标为:北纬90°,西经0°;也可以按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经度取值为:北纬90°,东经120°。只许取一个经度值就显得有点武断。况且0°本身就可取两个值,东经0°与西经0°,何以偏取“西经0°”?科学应准确地反映客观,不应该强加某一方面的偏爱。将北极地理坐标只给出北纬90°,西经0°,这显然还是把极点仅仅看做一个“点”,而没有看到它同时还具有“圆”的属性。严格说来,北极(南极)的经纬度应该是:北纬(南纬)90°,西经(东经)0°-180°任意值。
⑨把玩地球仪居然看出了两个“经度任意值点”,对我而言也算是个小小的“地理新发现”吧。、根据第①段拼音写出汉字
囫lún()、作者提出在地球上本无东西南北难以确定方位,其理由是和
、根据上下文,把“南北”和“东西”两个词填写在第六段A、B两处,并完整清楚地说明理由。
A处B处
理由、文章第八段作者之所以提出极地经度可以取任意值的依据是该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作者所说,立足南极,顺时针方向是“东”,逆时针方向是“西”。 |
| B.作者对自己把玩地球仪能够有新发现感到惊喜。 |
| C.作者不满美国人没有使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经度值作为北极坐标。 |
| D.作者认为完全静止的状态下,地球上有些地方是难以分辨方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