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15分)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猜忌狠毒 |
B.其怨望恐为深祸也怨望:怨恨情绪 |
C.子胥耻其计谋不用耻:羞耻、羞辱 |
D.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隙:隔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卒伐之而有大功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B.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作《师说》以贻之 |
C.且嚭使人微伺之不知日之入 |
D.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司马迁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
B.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这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度。 |
C.伍子胥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
D.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选文叙述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亲自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的事实。 |
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断句:
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 |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 |
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 。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
B.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
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这里是第一个意思。 |
D.执事: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 “您” 。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 |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2)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戣(kuí),字君严,擢进士第。郑滑卢群辟为判官,群卒,摄总留务。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入为侍御史,累擢谏议大夫。中人刘希光受赇二十万缗,抵死,吐突承璀坐厚善,逐为淮南监军。太子舍人李涉知帝意,投匦上言承璀有功不可弃。戣得副章,不肯受,面质让之。涉更因左右以闻,戣劾奏涉结近幸,营罔上听。有诏斥涉峡州司马,宦宠侧目,人为危之,戣自以适所志,轩轩甚得。
俄兼太子侍读,改给事中。江西观察使李少和坐赃,狱寝不下;博陵崔易简杀从父兄,鞫状具。京兆尹左右之,翻其情。戣慷慨论正,贬少和,杀易简,夺尹三月俸。再迁尚书左丞。信州刺史李位好黄老道,数祠祷,部将韦岳告位集方士图不轨,监军高重谦上急变,捕位劾禁中。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诏还御史台。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
会岭南节度使崔咏死,帝谓裴度曰:“尝论罢蚶菜者,谁欤?今安在?是可往,为朕求之。”度以戣对,即拜岭南节度使。既至,免属州逋负十八万缗、米八万斛、黄金税岁八百两。先是,属刺史俸率三万,又不时给,皆取部中自衣食。戣乃倍其俸,约不得为贪暴,稍以法绳之。
穆宗立,以吏部侍郎召,改右散骑常侍,还为左丞,以老自乞。雅善韩愈,愈嗟叹,即上疏言:“《礼》:大夫七十致仕。今戣据礼求退,陛下若不听许,亦无伤义,而有贪贤之美。”不报。以礼部尚书致仕,岁致羊酒如汉征士礼。卒,年七十三。赠兵部尚书,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蚶菜:即蚶子,肉味鲜美,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海产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
B.“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故称道家为黄老。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形成影响很大,故道教也称“黄老道”。 |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叫致事、致政、休致。据封建礼法,大夫七十岁而主动上书要求致仕,皇帝则加以挽留,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君臣关系。 |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孔戣谥曰“贞”,属于平谥。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 |
B.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 |
C.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 |
D.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戣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众人惧怕监军杨志谦,孔戣邀请他到府中,实现了有效管制;在刘希光受贿案件中,他坚定不移地履行谏议大夫的职责,使相关人员受到惩处。 |
B.孔戣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他慷慨论证,使很多经久不决的案件得到正确处置,如因贪赃获罪的江西观察使李少和被贬,杀从兄的崔易简被诛杀,操纵案情的京兆尹被罚俸,诬告上司的韦岳被诛杀等。 |
C.孔戣才智过人,推行高薪养廉。被授予岭南节度使后,他先免除属州以前拖欠的数以万计的赋税,然后以高薪约束刺史的行为,若违反则绳之以法。 |
D.孔戣进退有度,举动符合礼法。穆宗继位后,他被召回朝廷并屡次升迁;后因为年龄大而要求告老还乡,韩愈非常惋惜,向皇帝上书为他求情,助他实现愿望。 |
翻译文中语句
(1)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戣乃倍其俸,约不得为贪暴,稍以法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轨,太原祁人也,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冠族。父光,少雄武,有将帅才略。频有战功,周文帝遇之甚厚。
轨性质直,起家事辅城公。及武帝即位,累迁内史下大夫,遂处腹心之任。军国之政,皆参预焉。从平并、邺,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郯国公。
及陈将吴明彻入寇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频与战不利,乃退保州城。明彻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舰于城下,以图攻取。诏以轨为行军总管,率诸军赴救。轨潜于清水入淮口,多竖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以断其船路,欲密决其堰以毙之。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陈之锐卒,于是歼焉。进位柱国,仍拜徐州总管。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时宫尹郑译、王端并得幸于宣帝。宣帝军中颇有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及宣帝即位,追郑译等复为近侍。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吾昔在先朝,实申社稷至计。今日之事,断可知矣。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虔信就徐州杀轨。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切谏,帝不纳,遂诛之。轨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无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皆伤惜。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
B.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
C.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
D.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家族。 |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轨的父亲王光年少就英雄威武,有将帅的才干谋略,多次立有战功,周文帝对他很好。 |
B.王轨善于谋略,在吕梁之战时,他暗施妙计,横截河流,断绝陈朝军船的退路,最终全歼敌军,大获全胜。 |
C.出征吐谷浑时,武帝把军队的进止攻取都交给了王轨等人,而出于国家社稷的考虑,王轨回来后还向武帝奏报了宣帝在军中失德的事情。 |
D.宣帝出于个人仇怨而执意杀害王轨,即使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进谏劝阻也没有用处,天下人都替王轨悲伤惋惜。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2)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选自《陈情表》有删节)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③。”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改嫁。醮,结婚时以酒祭神的仪式。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用来指有才华的人。③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得不到安宁。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舅夺母志夺:改变 |
B.终鲜兄弟鲜:少,这里指没有 |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察:观察 |
D.周门人方之游夏方:比拟,比方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复以洗马征至洛 |
B.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弗之劾也 |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 |
D.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 |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B.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开篇作者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
B.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
C.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
D.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因而未能回到京城任职。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