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顾任侠,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缙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①。
提学袁公继咸为巡按孙振所诬,孙振故阉党也。先生约其同学曾公良直等诣匦使,三上书讼之,不得达,乃伏阙陈情。时抚军吴公甡亦直袁,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先生少长晋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气,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
甲申②,梦天帝赐之黄冠③,乃衣朱衣,居上穴。次年,袁公自九江羁于燕邸,以难中诗贻先生,曰:“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先生得书恸哭曰:“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甲午,以连染遭刑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之者,得免。然先生深自咤恨,以为不如速死之为愈,而其仰视天、俯画地者并未尝一日止。凡如是者二十年。
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稍稍出土穴与客接。然间有问学者,则告之曰:“老夫学庄列者也,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先生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语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君子以为先生非止言书也。
戊午,天子有大科④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⑤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时征士⑥中报罢⑦而年老者,恩赐以官。于是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冯公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日遽归,众皆出城送之。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
(选自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有删节)
【注释】①媕婀(ān’ē):曲意顺从,圆通处世。②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入关。③黄冠:道士的冠。后文的“朱衣”指道士服装。④大科:取士之科,其科目由皇帝到场临时决定。⑤舁(yú):抬。⑥征士:旧称被皇帝征招过的隐士。⑦报罢:没有录取。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抚军吴公甡亦直袁正直 |
B.自九江羁于燕邸客居异乡 |
C.以连染遭刑戮牵连 |
D.始以黄冠自放流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见天下且丧乱若属皆且为所虏 |
B.乃伏阙陈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以难中诗贻先生洎牧以谗诛 |
D.稍稍出土穴与客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那些所谓被称为缙绅的达官贵人,其实多贪腐作恶,傅山先生非常气愤,他坚持自己的气节,一点也不肯迎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可见他有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
B.袁继咸被诬获罪,傅山先生多次上书求情使得冤案得以诏雪,后因袁公案受刑,宁死不屈,获救后陷于极度悲愤的境地,可见他有重情重义的品质。 |
C.傅山是一个精通书法的艺术家,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关于书法的言论中体会到一些为人的道理,如做事不取巧、对上不谄媚、处世不圆滑、待人要真诚等。 |
D.傅山先生晚年崇尚道家思想,坚决不做官,他死后是按照道士的丧葬仪式安葬的;他的传世著作只有一部,叫《霜红龛集》。 |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先 生 不 可 益 都 冯 公 令 其 宾 客 百 辈 说 之 遂 称 疾 笃 乃 使 人 舁 以 入望 见 午 门 泪 涔 涔 下 益 都 强 掖 之 使 谢 则 仆 于 地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
②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算是“仁人”吗?孔子认为行“仁”的方法是什么?
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兰亭集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因:随着 |
B.暂得于己暂:一时 |
C.感慨系之矣系:附着 |
D.况修短随化修:美好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能喻之于怀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
C.及其所之既倦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
下列各句对选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选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面对清明澄澈、生机盎然的兰亭美景,作者兴尽悲来,感慨良多,不由得哀叹自己“不知老之将至”。 |
B.本选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 “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
D.“死生亦大矣”,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著作。
C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济:成功。
D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坐:因犯……罪。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韩文“刚断无所挠”的一组是
①以其羡易粟万石
②乃发廪十六万石
③权幸深疾之
④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
⑤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
⑥疏入,帝惊泣不食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2)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
下列划线的字的此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因击沛公于坐蒙故业,因遗策 B于是余有叹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C矢其所与,不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