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所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染于苍则苍苍:深青色
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绝:全然
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淳谨:敦厚谨慎
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比周:结党营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舜染许由、伯阳不求闻达诸侯。
B.此五君者染当又令吴广之次旁丛祠中
C.其行理也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必谨所堪者,此谓也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
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C.《所染》文气贯穿,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例,将圣王和暴君,贤臣和好佞基本相对。
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下”。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②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 身逾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4 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 京口 ,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 遗民 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 部曲 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 传檄 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 祖逖北伐》)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

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

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而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 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 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日:"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 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 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 ,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 史。上谓侍臣曰: "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 间, 三覆已讫。又,古刑人 ,君为之彻乐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在可矜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 "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捕之,少涉疑似,皆拷 讯取服,凡二千余人, 帝悉令斩之, 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日:"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

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

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

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

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

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

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净;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21、22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 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 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

(《论语· 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论语· 里仁》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 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2. 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 恶名"。试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小题。

答谢景山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 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 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 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 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 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 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 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 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 子皆不 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说, 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 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 天而 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 :"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 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 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 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 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 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 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 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 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已之所守弈未知景山以为是非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 (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 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 :人名,与孔子同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的一项是(

A.

于人 唱:称道,赞扬。

B.

某尝 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

C.

君子皆不 也 由:遵循,遵从。

D.

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道者多矣 移其粟 · 河内

B.

委乎天 · 待用者也 惜其用武 · 不终也

C.

· 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 · 垂天之云

D.

· 道所怀 < 师说 > · 贻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道"是"文"的银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B.

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C.

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

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虽 谆 谆 其 词 非 求 胜 于 景 山 盖 陈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为 非 是也 诚 以 为 非 是 幸 亦 语 焉 襄 不 敢 惮 烦 于 屡 告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

(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