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公民实行民主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国考古学家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辨认字迹确定是由14人刻写。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陶片放逐法”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
| B.“陶片放逐法”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 |
| C.“陶片放逐法”肯定被少数人控制 |
| D.体现了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的弊端 |
“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
| 外部的冲击 |
中国的回应 |
|
| A |
鸦片战争 |
开展“洋务运动” |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政权提出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清廷实施军事改革,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
| D |
八国联军侵华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
| C.中国的闭关锁国 |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
《明史·职官一》记载:明代内阁的职权为“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其中,“献”是大学士根据皇帝的咨询,发表意见,“替否”是指大学士对皇帝所采取的意见措施持不同观点。以上材料说明了:
| A.明代内阁大学士都是皇帝及太子的老师 | B.明代内阁首辅就是宰相 |
| C.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 D.明代内阁权力大于皇权 |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描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
| A.唐朝门下省 | B.宋朝中书门下 |
| C.唐朝中书省 | D.明朝内阁 |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郡县制 | B.实行“内外朝”制度 |
| C.实行分封制 | D.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