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意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而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意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下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

A.棉纺织业
B.麻纺织业
C.造纸业
D.丝织业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