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 ), 一座座拔地而起 , 各不相连 ,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 ), ( ) ; 桂林的山真秀啊( ) ,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 桂林的山真险哪, ( ),( ),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按原文填空。
(2)这一段文字节选自《 》主要写了
(3)这段话把桂林的山与( )( )进行对比,写出了桂林的山( )、( )、( )的特点。
(4)这一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
A、对比、比喻、夸张
B、对比,排比,夸张
C、排比、比喻 夸张
(5)区别形近字组词
栽( )拔( )赏( )
载( )拨( )常( )
峰( )骆( )驼( )
锋( )络( )驮( )
(6)给画“——”的字注音
(7)一锤定音(选择正确读音)
栽(zāi zhāi)障 (zàng zhàng)
拔(bá bō) 笋(sǔn shǔn)
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父亲接到一份公文,要他( )打仗。木兰想: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龄。为了国家应该去打仗,还是我来( )爸爸上战场吧!
(1)把括号补充完整。
(2)从这段话中你认为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战斗仍在继续。突然,一股暗藏的敌人向他们开火了,子弹疯狂地扫射过来。
刘伯承看到一个士兵射击时身体(显露暴露)过多,很危险,便赶紧朝他扑过去,大声喊:“危险!快趴下!”话音未落,敌人射来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从颅(lú)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旁边的士兵们见到连长这样,慌忙围拢过来进行抢救。这时,刘伯承苏醒过来,他用手摸了摸伤口,黏(nián)糊糊的都是血块,在那血块中,他又摸到一个圆球,这是什么?啊,眼珠!原来,他的右眼被打坏,眼珠已掉出了眼窝。战斗还在(陆续继续),他试着用手把眼珠塞回眼眶(kuànɡ),可是没用,刚一松手,眼珠又掉了出来。他明白,这只眼睛已经废了。
看着(激烈热烈)的战斗,他把扶着他的士兵一把推开,又用手指着正在进攻的敌人,大喝道:“管我干啥!快去!”说完,一狠心,抓起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经脉割断,紧紧地攥(zuàn)住那眼珠,又昏了过去。
(1)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用“”画去。
(2)刘伯承是怎么受伤的?从第一自然段中哪两个词可以看出他伤势很重?
(3)短文中哪些地方同样反映了刘伯承是“军神”?用“”画下来,再读一读。
快乐阅读。
声调儿歌
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好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我会读。
黄黄菠萝 b b b
爬上山坡 p p p
摸摸头发 m m m
一尊大佛 f f f
快乐阅读。
找出含有“b、p、m、f”的字,并圈出来。
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
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