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肃王与沈元用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注】①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矜:夸耀。④诬:虚假。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即朗诵一(  )(2)元用强记(  )(3)不能记者之(  )
选出划线句子“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的正确翻译(       )。

A.肃王听听走走,假装不在意的样子。 B.肃王一边听一边走,假装不在意的样子。
C.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 D.肃王听听走走,好像很随意的样子。

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第一部分 课内理解掌握

阅读文言文《岳阳楼记》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

B.而或长烟一空

一鼓作气

C.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

D.或异二者之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请用原文回答)。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雾凇沆砀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古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 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词语。

①俟其欣悦  ②无不立对  

(2)解释下列语句。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3)请结合甲乙两文中任务的经历,谈谈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应该怎么样做?

【古文阅读】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筈(kuò):箭的尾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持汤沃灌  ②再发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3)宋濂、岳飞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张溥与“七录斋”》,回答下列各题。

张溥与“七录斋

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日“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项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

注释:①斋:书房。 ②钞:同“抄”,抄写。 ③一过:一遍。 ④管:笔管。 ⑤索:讨取,要。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①日沃汤数次:  ②俄顷立就: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

(3)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

钞 已 朗 读 一 过 即 焚 之。

(4)张溥给自己书房起名为“七录”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