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王与沈元用①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③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④也。
【注】①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矜:夸耀。④诬:虚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即朗诵一再( )(2)元用素强记( )(3)不能记者阙之( )选出划线句子“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的正确翻译( )。
A.肃王听听走走,假装不在意的样子。 | B.肃王一边听一边走,假装不在意的样子。 |
C.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 | D.肃王听听走走,好像很随意的样子。 |
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阅读《童趣》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云趣。
夏蚊成雷,私拟做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僵。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给划线字注音
(1)余忆童稚时( zhì) (2)见藐小之物(miǎo)
(3)拟做(nǐ)(4)怡然称快(yí)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张目对日(太阳)(2)昂首观之(抬,仰)
(3)鹤唳云端(鸟鸣)(4)作青云白鹤观(景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找出文中的主旨句,并说明其作用
。用原文填空
只有“明察”“细察”,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写观察本领的句子是,写观察习惯的句子是,写观察收获的句子是。你曾有过“物外之趣”吗?回味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①,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注:①率:标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恰当的是()
A.方(正)出神 | B.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
C.徐(慢慢地)喷以烟 | D.鞭打数十(鞭子)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驱之别院 |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
C.以虫蚁为兽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D.学而时习之思而不学则殆 |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追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象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子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拟人的修辞手法。 |
D.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
(2)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译:
阅读《南辕北辙》,完成下列题目。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业,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季梁闻之,中道而反()(2)衣焦不申,头尘不去()
(3)我欲之楚()(4)吾用多()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今王动欲成霸业,举欲信于天下。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目(14分)
孙叔敖①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②,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③也。(选自《新序杂事一》)
【注】①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楚庄王时为楚令尹。②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
上天就会降福于他。③仁:仁慈。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①恐去母而死也 ( )②归而泣 ( )
③蛇今安在 ( )④及长,为楚令尹 ( )下列各句中的“之”和“杀而埋之”中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2分) ( )
A.久之,目似瞑 | B.至之市 |
C.齐之习辞者也 | D.吾欲辱之 |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读节奏。(2分)
闻 见 两 头 之 蛇 者 死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2)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结合故事内容,说说孙叔敖身上的优秀品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