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 (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虚像。
(3)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
(4)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 )
(2014·安顺)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小明同学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下表.但他漏填了第二次测量的质量和体积,其质量和体积的读数如图所示.
实验 次数 |
测量 对象 |
质量(g) |
体积 (cm3) |
质量/体积(g/cm3) |
1 |
铁块1 |
46.8 |
6 |
7.80 |
2 |
铁块2 |
|||
3 |
铁块3 |
156 |
20 |
7.80 |
4 |
塑块1 |
7.5 |
6 |
1.25 |
5 |
塑块2 |
12.5 |
10 |
1.25 |
6 |
塑块3 |
25 |
20 |
1.25 |
(1)请你帮他完成表格中漏填的三个数据: 、 、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写出可得出的结论: .(写一个即可)
(3)小明与其他同学交流后,发现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个关系,请写出此关系.
小明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小明想:是不是沙子和海水吸热升温快慢不同呢?于是他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和海水带回家进行探究。
小明在两个相同玻璃杯中分别装上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一个100W的白炽灯同时照射它们,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不同时刻的温度值。记录的数据如下所示。
照射时间/min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
温度/℃ |
海水 |
31.0 |
31.6 |
32.1 |
32.5 |
32.8 |
33.0 |
33.1 |
沙子 |
31.0 |
32.5 |
33.8 |
34.8 |
35.8 |
36.0 |
36.3 |
(1)小明探究的物理问题是什么?
(2)小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已经画出了海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请你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沙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分析小明探究中收集到的数据或根据数据画出的两个图像,你能得出什么探究结论?
(2013·茂名)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吸热本领大小的实验装置,除烧杯中液体外其他完全相同.
(1)本实验采用的主要实验方法是 法.
(2)为达到实验目的,对水和液体B的要求是初温相同、 .
(3)一段时间后,水沸腾了,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 ℃,大气压强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4)用图(丙)的装置也可以完成本实验.在甲、丙两种装置中,你认为 装置效果更好.
(2014·赤峰)某实验小组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中,用天平测出相同质量的水和细沙,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已知水和细沙初温相同,现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搅拌沙子使其受热均匀),如图1所示.
(1)加热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者温度,发现沙子的温度明显高于水,这说明 (填“水”或“沙子”)吸热能力强,即比热容大.
(2)在两烧杯上方分别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儿发现装有水的烧杯上方的玻璃片内侧有小水珠,用手摸两玻璃片,发现装水的烧杯上方的玻璃片温度较高,原因是 .
(3)做完上述实验后,该小组又取来一个量筒,用调好的天平,按图2顺序进行测细沙密度的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量筒内细沙质量为 g,细沙的密度为 kg/m3.
(·黄冈)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初温都相等的水和牛奶,用两个相同酒精灯对
其加热。
(1)加热过程中,发现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需给水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停止加热后,在相同时间内,盛有___的烧杯(填“水”或“牛奶”)温度下降得快些。若要使其
温度下降不至太快,请说出一种方法: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