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敏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擢右正言。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
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 哲宗俯首不语。
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佑①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死葬祥符县。后二年,金人发其冢,貌如生,相惊语曰:“异人也!”为之盖棺乃去。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有改动)
注:①元佑,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运使吴守礼将之查办
B.陛下富于春秋年岁
C.章惇用事,尤忌之憎恨
D.金人其冢发现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朝廷不安世不肖 树之
B.吾当从汝所有也
C.汝父平生欲为之弗得涂有饿莩不知发
D.默劝为子孙计河为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2)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末说“吾欲为元佑全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安世身上所体现的“全人”特点。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划6处,3分)。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的器皿。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B.莫不宾服宾服:归顺
C.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
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

(2)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

(3)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寿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南史》卷十五列传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兄姊以和谨称 称:赞扬
B.以降者妄,斩以徇徇:示众
C.全军而反,雄名大振反:通“返”,撤回
D.义康矫诏召入祖道矫:假托,诈称

下边各句中,全都表现檀济道是朝廷“万里长城”的一项是
①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②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③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④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
⑤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檀道济为武帝刘裕北伐作前锋,占领洛阳后拒绝了“杀降”建议,将俘虏全部释放,体现了他仁义的一面。
B.檀道济在收复河南的战事中,军资粮草用尽又遇上有人以此向魏军告密,危急中用计谋迷惑了敌人除掉了叛徒,体现了他机智的一面。
C.檀济道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军中的左右心腹都是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儿子们又多有才气,这些都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D.魏国人听说檀济道已经死去,都说吴国的那些小子们不再值得害怕了——从敌人心态的角度,侧面表现檀道济的军事才干。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2)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3)“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1)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2) 腾:传播。 (3) 蒸:兴起、渐成。
(4) 雠:应答、响应、应验。 (5)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6) 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诬:欺骗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贼:杀害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译文: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2—16题(共18分)
王式
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也。事免中徐公及许生。式为昌邑王师。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诛,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数谏减死论。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归家不教授。
山阳张长安幼君先事式,后东平唐长宾、沛褚少孙亦来事式,问经数篇,式谢曰:“闻之于师具是矣,自润色之。”不肯复授。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皆素闻其贤,共荐式。诏除下为博士。式征来,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余之人,何宜复充礼官?”既至,止舍中,会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劳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至江公著《孝经说》,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今日诸君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江翁曰:“经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礼》。”江翁曰:“何狗曲也!”式耻之,阳醉于地。式客罢,让诸生曰:“我本不欲来,诸生强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病免归,终于家。
张生、唐生、褚生皆为博士。张生论石渠,至淮阳中尉。唐生楚太傅。由是《鲁诗》有张、唐、褚氏之学。张生兄子游卿为谏大夫,以《诗》授元帝。其门人琅邪王扶为泗水中尉,授陈留许晏为博士。由是张家有许氏学。初,薛广德亦事王式,以博士论石渠,授龚舍。广德至御史大夫,舍泰山太守,皆有传。 (节选自《汉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式谢曰谢:推辞
B.诏除下为博士除:授官
C.阳醉于地阳:假装
D.让诸生曰让:辞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衣博士衣而不冠 ②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①何宜复充礼官 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C.①竟为竖子所辱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D.①以博士论石渠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式“谦谨”和“有才学”一组是

A.①臣以三百五篇谏②式耻之,阳醉于地
B.①问经数篇,式谢曰:“……自润色之。” ②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
C.①衣博士衣而不冠 ②张生、唐生、褚生皆为博士
D.①遂谢病免归,终于家 ②式为昌邑王师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
②闻之于师具是矣,自润色之。
③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①之人也。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稻去就。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晋书。郭崇韬传》)
注:①斩祛射钩:祛,袂;钩,衣带之钩。意谓旧怨。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寇:敌人
B.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帑:国库里的钱财
C.由是谗间愈入谗间 :离间的话
D.因与从袭等共构之构:设计诬陷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人非生而知之者
B.为王都以利诱之耳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郭崇韬进入洛阳后,开始接受别人的贿赂,在故人子弟的劝谏下,他把收受的钱财都献出去了。
C.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D.向延嗣诬陷郭崇韬把蜀地的宝货据为己有,并有谋反的意图。庄宗对此大怒,马彦圭假传圣旨让魏王处死了他。

联系全文看,下面对文言文最后一段的议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时,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值得非议。
B.郭崇韬自认为是郭子仪的后代,路过其墓地时,下马恸哭,作者对此不以为然。
C.郭崇韬尽忠国家,征蜀时,军政大事都由他决断。能破蜀,他功不可没。
D.破蜀后,郭崇韬派遣使者招抚南诏诸蛮。作者认为这种举动体现了他的远大志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
(2)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蛮,欲因以绥来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