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之中,就严格意义而论,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 )
| A.“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 |
| B.“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 |
| 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 |
| D.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 |
近年来,出版了大量与蒋介石有关的书籍:《蒋介石传》、《蒋介石与汪精卫》、《蒋介石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蒋介石日记揭秘》等等,蒋介石的形象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其反映的实质是
| A.学术研究逐渐走向客观 | B.革命史观的消失 |
| C.对曾经的政治领袖好奇 | D.两岸关系缓和、国共两党关系改善 |
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契机,其主要表现为
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结束了外来侵略威胁,消除了战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
③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④人民革命力量发展,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准备了条件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④ |
1851年和l911年都是农历辛亥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 A.革命的力量 | B.革命的手段 |
| C.革命的目标 | D.革命的指导思想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的《战必胜说》一文写道: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有何惧哉?”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非常透彻 |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具有盲目自信的心态 |
1851年5月1日,首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召开,宣告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此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 B.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
| C.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 D.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