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英国出使中国的全权代表文翰声称:英国“绝不左袒(偏袒)中国政府(指清政府)”,表示要恪守“中立”,同时把《南京条约》的文本抄送给太平天国政府,英国人上述态度是因为

A.太平天国与英国有相近似的宗教信仰
B.英国人幻想太平天国会承认和维护英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C.英国人惧怕太平天国进攻沿海地区通商口岸
D.英国人要与太平天国维持种相对平等的外交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巩固的抗日联盟 B.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C.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D.以退让求合作

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收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对这一方案的评述,正确的是

A.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B.表达了反抗列强侵略的诉求
C.提出了建设近代化国家的设想 D.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