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以来,苏联、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 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5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请问题: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甲、乙说法的依据何在)?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2)根据上面的讨论,请你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课题研究的题目。
(3)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在历史上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

材料二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瓦特的蒸汽机

西门子的发电机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请回答:
①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发明分别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说明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③工业革命是如何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

阅读下列材料:
吾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户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请回答:
①“小户”和“大户”各指什么?
②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反映了什么地区、何种性质的经济关系?
④这种生产关系后来的发展势头如何?导致他这样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文明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请回答: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任意写出两位开辟新航路的著名航海家和他们的主要贡献。概括指出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到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的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三角贸易是殖民掠夺的重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历史影响。
(3)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大跨越。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成就?请各举一例。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分别有何影响。
(4)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锻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
——(乾隆)《苏州府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经济形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经济形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4)针对这种经济形式,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试简要评述这一政策?
(5)根据材料,你获得有关明清时期近代文明萌发的怎样的历史信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