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翦传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1)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2)。”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释(1)怚:通“粗”,粗疏,鲁莽(2)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以:率领。 |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谢:道歉,谢罪 |
C.自驰如频阳如:到,往 |
D.李信果辱秦军辱:使……受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因举兵追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B.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归老于频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D.乃悉国中兵以拒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王翦的深谋远略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老臣罢病悖乱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乃悉国中兵以拒秦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 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 |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 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2)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阅读下面《庄子》选段,回答问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1)者承蜩(2),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3)而不坠,则失者锱铢(4);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5)株拘(6);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1)痀偻:驼背。
(2)蜩:蝉。承蜩:用竿子粘蝉。
(3) 累丸二: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为捕蝉做准备)。
(4)则失者锱铢: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
(5)厥:竖。(6)株拘:树根盘错处,此句的意思是:我立定身子,犹如竖立在地面的断木。写出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含义
(1)犹掇之()()(2)孔子顾谓弟子()翻译句子。
(1)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2)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拓展
(1)下列哪一句名言最符合文中孔子的说法,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2)请结合本文所阐发的道理,谈谈你的体会。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相应的题目。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子①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 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③耨:nòu,锄草。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餍:满足。 |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悌:孝敬父母。 |
C.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务:努力从事。 |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序:依次序整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B.①夫谁与王敌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C.①南辱于楚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
D.①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③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④故曰:“仁者无敌。”
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⑥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和这些统治阶级是合不来的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由是士庶咸敬贵焉。
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路人不取,固辞,翻曰:“尔向①不取,我岂能得!”路人曰:“我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翻知其终不受,复沉刀于水。路人怅焉,乃复沉没取之。翻于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价与之,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晋书·隐逸》
①注:向:如果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辟:征召 |
B.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经年:一年 |
C.路人不取,固辞固:坚决 |
D.翻于是不逆其意逆:接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郡辟及贤良之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徒步而归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
C.乃复沉没取之屠乃奔倚其下 |
D.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其皆出于此乎 |
上文中反映郭翻自甘淡泊的一组句子是
①辞州郡辟
②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
③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
④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
⑤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
⑥复沉刀于水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把下面的两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1)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2分
(2)尔向不取,我岂能得!2分用“/”给下面的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
尝 以 车 猎 去 家 百 余 里 道 中 逢 病 人 以 车 送 之 徒 步 而 归 而 渔 猎 所 得 或从 买 者 便 与 之 而 不 取 直 亦 不 告 姓 名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胜则兵罢罢,通“疲” | B.立羽为假上将军假,假扮 |
C.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 | D.救钜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
下面几句话编成四组,都能表现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3分)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3分)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而臣服于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答:
②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