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王翦传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病,归老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1)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2)。”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释(1)怚:通“粗”,粗疏,鲁莽(2)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以: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病谢:道歉,谢罪
C.自驰频阳如:到,往
D.李信果秦军辱:使……受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举兵追之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故及大王向臣臣壮也,犹不如人
C.归老频阳若亡郑而有益
D.悉国中兵以拒秦度我至军中,君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王翦的深谋远略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老臣罢病悖乱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乃悉国中兵以拒秦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 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 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2)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共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 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俘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思垂空文以自见垂:使流传 B.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
C.曼辞以自饰曼:随意的 D.亦欲以穷天人之际际:关系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是非乃定 B.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下面6句分四组,全都说明作者“忍辱而苟活”原因的项是(  )
①思垂空文以自见
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③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⑤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各句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列举先贤受到沉重打击后发奋著书的史实,是借古人以自况,抒发了满腔的愤激之情。
B.司马迁向任安表示为著成《史记》,即使受到再厉害的刑罚,也没有悔恨之心。
C.最后司马迁针对任安的指责,陈说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D.司马迁虽然有了为写史而活的决心,可我们从他复信的最后还是可以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从衡①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②者,齐、楚之籓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籓蔽也。安有撤其籓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 资治通鉴》)
[注] ①从衡:即“合从”、“连衡”。 “合从”是连合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连衡”是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②三晋:旧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C.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狠杀
D.形势相资,表里相依。帮助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学不可以已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会盟以相结者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安得而亡之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前文着眼于一个“赂”,后文着眼于一个“奢”。
B.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C.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D.丙文中司马光强调六国若能以信义相亲,团结一致,就不会有灭亡的结局。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6分)
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夜织屦,坚韧过革舄①,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②户阒然③,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注释:①舄(x¡):古代一种有木底的鞋。②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此代指门。③阒(qù)然:寂静的样子。④诘朝,诘朝,明天一早。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视他圃尤胜视;比较 B.有羡则以周急应贷羡:盈余、剩余
C.第长于知君子第:只是 D.共济大业济:帮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2)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佛(Bì)肸(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音bìxī 人名。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móu)的县宰。●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补充注释】●“由”,子路字,即子路自称。●“诸”,之于。“之”指孔子下面说的话。●“不入”,不进入,不加入。●“畔”,通“叛”。 ●“磷”,音lín,薄;损伤。●“涅”,音niè,矿物名,古人用来作为黑色染料。●“淄”,音zī,通“缁”,黑色。●“匏瓜”,葫芦的变种,俗称“瓢葫芦”。古时有甜、苦两种,苦的不能吃,但晾干后,可以用作浮水工具,或剖开制成瓢。“匏”,音páo。●“焉”,哪,怎么。●“系”,挂,结,扣,拴缚。(本节见《论语·阳货》)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阻止孔子前往,是因为他鄙视佛肸的为人。
B.孔子是把自己放在和子路平等的位置上来共同探讨讨问题的。
C.孔子认为佛肸“坚而白”,值得信任。
D.孔子认为自己不应该像“匏瓜”,中看不中用。

孟子曾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上述《论语》选段,谈谈孔孟思想的共同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