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渔人甚异之( )
⑵屋舍俨然 ( )
⑶仿佛若有光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仿照例句续写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广汉①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②,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③,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④,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⑤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⑥为调⑦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广汉:即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②钩距:辗转推问,得出实情。③参伍其贾:反复比较其价钱。参,同“三”。④铢两之奸:数目很少的贪污受贿。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⑤穷里:隐蔽的里巷。⑥豫:事先准备。⑦调:治办,办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或夜不寝至旦。
②广汉将史到家。
③又素闻广汉名。
④即开户出。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②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
(3)选文表现了赵广汉的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與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鞭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有人于此。 |
于:介词,在。 |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
之:结构助词,的。 |
C.以牒为械。 |
以:介词,用。 |
D.乃可攻也。 |
乃:副词,就 |
(2)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B.“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译文:楚国的地方有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有五百里。
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译文:公输盘因为我制造了云梯,那(我)就一定要攻打宋国。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译文:(我的弟子)(已)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敌人了。
(3)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类推出打算攻宋的楚王与“有窃疾”者无异,目的是规劝楚王放弃攻宋。)
B.“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说这句话,是承认自己演练失败,已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C.“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墨子道出了公输盘的阴暗打算,“不过”有“公输盘的本事也就如此”之意,有轻视味道。)
D.“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表明楚王在机智多谋无所畏惧的墨子面前,决定不再攻打宋国。)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墨子把一个想偷邻居家东西的人摆到楚王面前,诱使楚王说出自己“必为有窃疾矣。”
B.选文第③段,墨子采用夸张的手法,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宋的差距,既满足楚王的虚荣心,又指出攻打宋国是愚的行为。
C.选文第⑨段句式长短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说明了墨子为应对楚国攻宋做了周密的安排。
D.选文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凭借高超的辩论技巧和应变能力止楚攻宋的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其故,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倾囊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还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选自《梁溪漫志》,有删改)
【注】①儋北:地名,在海南省。②屋券:房契。③毗陵:地名,现常州一带。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异哉,何其悲也!
②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
(2)明白了老妇人哭泣的原因后,苏东坡是怎样做的?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鸣佩环,心乐之 |
乐:快乐 |
B.影布石上 |
布:映照 |
C.斗折蛇行 |
蛇:像蛇爬行那样 |
D.悄怆幽邃 |
悄怆:忧伤的样子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境过清 |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
B.隶而从者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
C.不可知其源 |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
D.乃记之而去 |
马之千里者(《马说》) |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文字从小丘到篁竹,从篁竹到水声,再从水声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B.文章描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
C.作者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意在突出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的描绘之中,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之情。
文言文阅读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 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汉阳阎忠异之 |
异:诧异 |
B.道遇叛敌 |
道:在路上 |
C.与盟而送之 |
盟:盟誓,结盟 |
D.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
义:坚守道义 |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B.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C.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D.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
②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