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亢可能认为孔子有私心,因此他才会问伯鱼孔子是怎样教他的。
B.陈亢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什么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文中“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不懂得站立的姿势。
D.文中“不学《诗》,无以言”的意思是不学《诗》,就不懂得怎样很好地表达。

这一则文字侧面表现了《诗》在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快跑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C.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D.诸侯皆属焉属:下属

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项王乃大惊乃: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B.以示士卒必死以:连词,承接关系,来
C.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由:介词,从
D.项王则夜起则:连词,不译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以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下列各句,补充了省略的“于”字,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A.置酒(于)沛宫
B.威加(于)海内
C.吾虽都(于)关中
D.高祖击(于)筑

对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悉召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结构助词“的”
B.令人皆和习之代词,代指“大风歌”
C.佯狂不知所之者助词,无义
D.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乙)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君亲其谓予何,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顾:回头) B.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修:整治)
C.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视:比较)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顶替)

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忠义暴于朝廷/暴霜露,斩荆棘
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以乱易整,不武

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夫晋,何厌之有
B.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D.君亲其谓予何/吾其还也

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C.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D.大阉亦逡巡畏义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椽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不徇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①。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廉隅,喻人品行方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
C.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D.昭犹惮芝,不为通通:通报,传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老,唯在诸君或取诸怀抱
B.以鹿车推载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又芝故郡将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而宾客每不与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司马芝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不徇见称⑤昭犹惮芝,不为通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少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强横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不徇私情。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①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不徇见称。
 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书魏郑公传后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仅仅
B.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
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
D.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
译:
(2)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
译:
(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