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茍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茍富贵,无相忘
(2)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大楚兴,陈胜王。 翻译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结合全文,试分析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那些舆论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你怎么评价这些准备?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①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②故事:向来规矩。③朔:农历每月初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其仁足以示天下以昭陛下平民之理 |
B.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而形貌昳丽 |
C.忧其且流亡也且焉置土石 |
D.虽死得无失敛埋虽杀臣,不能绝也 |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小石潭记》)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①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答谢中书书》)
注:①康乐,指东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可知其源 | B.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 |
C.夕日欲颓日光下澈 | D.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甲文和乙文画线句子都突出描写了水的清澈,但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 描写,乙文是 描写。
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齐桓公见小臣稷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注释】①骜:同“傲”。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日三至弗得见 ( ) (2)桓公曰:不然 ( )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纵然稷的夫人和孩子看不起爵位俸禄,又怎敢看不起我这样的中原霸主呢? |
B.纵然稷的夫人和孩子看不起爵位俸禄, 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 |
C.就算稷先生看不起爵位俸禄,又怎么敢看不起我这样的中原霸主呢? |
D.就算稷先生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我中原霸主的大业呢? |
齐桓公之所以赢得了许多国君相率而朝,是因为他能够“”(用原文回答)表明齐桓公是一个 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 B.录毕,走送之(跑) |
C.益慕圣贤之道(更加) | D.色愈恭,礼愈至(到)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③荆部商山:地名。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雨霁,岩峦奇秀(天放晴 ) | B.此胜概,不能吟咏(景象) |
C.实见侍御吟赏起予( 启发 ) | D.凡再举成名(举起 )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刘瞻之先,寒士也。水陆草木之花 |
B.絪大讶其佳绝策之不以其道 |
C.公咨嗟久之而去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D.却返于亭,欲题诗不戚戚于贫贱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戏之曰:“莫是尔否?”
②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